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2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58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利用和强化垃圾填埋场生物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能力是控制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以陶粒和堆肥复合基质生物覆盖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模拟柱试验方法对不同厚度(30~80 cm)生物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行为进行为期4个月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厚度生物覆盖层的甲烷氧化速率以30 cm厚度最佳;生物覆盖层氧气的空间分布与柱中甲烷氧化活动有显著的交互影响;以碳同位素(δ13C)测得80 cm生物覆盖层中甲烷的氧化率为41.73%。  相似文献   
42.
氯代芳香族化合物电化学还原特性的测定及QSPR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技术研究了萘、联苯、苯、苯酚等4类共87种氯代芳香族化合物的电化学还原特性与分子结构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化合物的还原电极电位除了与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能ELUMO有显著相关性以外,还与分子中氯原子个数nCI存在一定相关性,从而揭示了氯代芳香族化合物电化学还原的内在规律,为有害污染物高级还原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工艺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3.
无纺布填料处理污水试验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无纺布作为一种新型悬浮填料,探索无纺布填料处理污水的适用条件、运行参数及降解机理.研究认为不同容积负荷应采取不同的填料投配率:当CODCr容积负荷低于1.2kg/(m3·d)时,取填料投配率为20%;当CODCr容积负荷在1.2~2.0kg/(m3·d)之间时,取填料投配率为38%;当CODCr容积负荷达2.0 kg/(m3·d)以上时,取填料投配率为29%模型结果表明,附着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规律可用Monod方程的形式描述.  相似文献   
44.
采用不主动排泥的运行模式,在相同污泥负荷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与传统活性污泥反应器(CASR)对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n=1~4)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BPA-污泥负荷与NPnEO-污泥负荷分别为0.046~10.2 g·kg-1·d-1与0.097-0.701 g·kg-1·d-1的范围内,MBR与CASR均能有效去除这2种内分泌干扰物.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污泥对目标物质的去除能力逐渐加强;相比CASB,MBR对目标物质的去除更强且稳定.在获得相同的出水目标物质浓度条件下,MBR可以耐受更高的容积负荷.2种内分泌干扰物的投加对MBR和CASR的COD和NH4-N的去除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5.
在线超声对膜-生物反应器活性污泥混合液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线超声控制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通过测定活性污泥混合液絮体粒径、胞外多聚物含量、上清液有机物浓度、污泥浓度和黏度的变化,探讨了超声波对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混合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线超声使污泥絮体破碎,其平均粒径与未施加超声波的系统相比降低约20μm左右;污泥胞外聚合物含量降低(28±5)mg·g-1左右,致使混合液上清液TOC增加;但同时超声波的施加可以降低污泥浓度和混合液黏度,使混合液膜过滤性得到改善,有助于膜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46.
氯代有机物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氯代有机物的降解机理、降解影响的因素和目前国内外研究较为活跃的几种生物降解新技术:化学、物理与生物联合处理技术、利用共代谢降解氯代有机物、基因工程菌技术、细胞固定化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47.
恶臭假单胞菌对硝基苯污染河水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被硝基苯污染的某河流底泥中分离出的一株高效降解硝基苯的恶臭假单胞菌,对硝基苯污染河水的修复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河水中的微生物、营养液的投加、温度和硝基苯浓度等因素对降解菌生长和硝基苯的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投加细菌的实验,硝基苯浓度的降低小于5%;在5℃对河水灭菌和不灭菌的条件下,投加细菌均将20 mg/L的硝基苯在56 h内降解完全;25℃条件下营养液的投加使20 mg/L的硝基苯降解提前4 h,5℃则提前16 h;在25℃不添加任何营养液的情况下,投加的细菌利用河水中的营养物质以1.5 mg/L·h的平均降解速率将160 mg/L硝基苯完全降解,为污染河流生物修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8.
污水再生处理臭氧氧化系统运行费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掌握污水再生处理臭氧氧化系统的运行费用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降低运行费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污水再生处理臭氧氧化系统的运行费用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其运行费用主要由臭氧发生系统运行费用和臭氧尾气破坏系统运行费用构成,其中前者比重高达95%~99%,后者约为1%~5%。影响污水再生处理臭氧氧化系统运行费用的主要因素是臭氧投加量、臭氧气体浓度等工艺参数。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提高臭氧利用率,减少臭氧投加量,以及提高臭氧气体浓度,是有效降低污水处理臭氧氧化系统运行费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厌氧-好氧-缺氧短程硝化同步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了主要由厌氧-好氧-缺氧构成的短程硝化同步反硝化除磷工艺,并在常温条件下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发现,通过调节反应器内好氧区的pH(8.2~8.7)和溶解氧(DO为3~5mg·L-1)能实现该工艺的快速启动,在好氧区内实现亚硝酸盐的累积.在稳定运行期内,DO是影响短程硝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好氧1区DO控制在1.5~2.0mg·L-1,好氧2区DO控制在0.5~1.0mg·L-1,好氧区内亚硝酸盐氮累积浓度稳定在5~10mg·L-1,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各反应单元内碳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除磷贡献的研究表明,该工艺的缺氧段实现了在不外加碳源的情况下以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共同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反硝化除磷量占系统总除磷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50.
降解喹啉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构建双极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对喹啉的降解及MFC的产电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喹啉初始浓度为500 mg·L-1,葡萄糖与喹啉浓度之比为1:1,3:5,1:5时,MFC的最大输出电压分别为558 mV、469 mV、328 mV,运行周期分别为56.4 h、70h、82.5 h;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173 mW·m-2、122 mW·m-2、60 mW·m-2(按阳极截面积计算)或者35 W·m-3、24 W·m-3、12 W·m-3(按阳极室有效容积计算).MFC可实现对喹啉的高效降解,但葡萄糖的浓度对喹啉的降解速率有较大影响.当葡萄糖浓度分别为500 mg.L-1、300mg·L-1和100 mg·L-1时,使500 mg·L-1喹啉完全降解的时间分别为6 h、24 h和72 h.MFC闭路条件下对喹啉的降解速率高于开路厌氧条件下的喹啉降解速率约10%.MFC对喹啉的降解与产电速率之间存在差距,喹啉被快速降解至较低浓度(<5rag·L-1)后,MFC的产电性能才达到最优.MFC以用喹啉和葡萄糖作为混合燃料时,可以在实现高效降解喹啉的同时可稳定地向外输出电能,这为杂环芳烃类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低耗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