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51.
高产水稻田氮磷排放监测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立田间定位监测点,对高产水稻田的水及氮、磷的输入和排出进行了3年的定点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稻田的氮、磷迁移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每667m^2稻田氮排出量约3000g,磷排出量约82g;随降雨及灌溉水带人的氮约1600g,磷约59g;两者相抵,表观净排出氮约为1400g,磷约23g。稻田氮、磷排出与稻田排水量及基面肥施用量有关。改进稻田氮肥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合理管理稻田水量,减少排水,是减少高产水稻田氮、磷排放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2.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常州市武进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工作为例,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技术特点,提出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培训技术人员,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的质量控制方法,以保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53.
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历史转型期管理体制与职能定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0多家地市级环保局"三定"方案调查研究,分析并列举了环境保护历史转型期地市级环保局分管监测工作机构模式,对环境监测管理体制、职能定位不同的设计、规划,提出了当前环境管理体制与环境监测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围绕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环境监测历史转型的根本任务,研究提出了单列型、合署型监测管理与履职型、拓展性、创新性监测职能定位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54.
铬渣对中国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开展对铬渣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已迫在眉睫。在分析铬污染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最新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动态,并概括分析了其不足与未来铬渣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5.
DNA条形码技术在水生生物分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DNA条形码技术的相关原理和发展概况,分析其具有的优势和所存在的局限性,并阐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水生生物分类中的研究现状,最后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6.
半透膜采样技术是一种可原位、连续、动态监测水环境中非极性、弱极性有机污染物的被动采样技术,已在国内外发展20余年,但在环境监测中使用很少。从半透膜被动采样特点、采样器构造入手,着重对应用该技术的环节进行剖析,同时涉及被动采样结果及其评价方法。最后以多环芳烃(PAHs)为例,综述了近年来SPMD技术监控水体中非极性、弱极性有机污染物的常用分析技术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57.
针对太湖湖滨带,均匀布设49个点位,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4、8月开展浮游植物及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整体较低,优势种从枯水期到丰水期呈"鱼腥藻-鱼腥藻-微囊藻"的演变趋势;西北部湖区(竺山湖、梅梁湾、西部沿岸)浮游植物密度明显高于东南部湖区(东部沿岸、东太湖、南部沿岸);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湖体相似,密度比湖体高1个数量级;RDA排序筛选出在显著水平上解释浮游植物分布的最小变量组合为TN、CODMn、SS、p H、SD,且方差分解指出TN是相对最重要的变量;当物种适合度为50%~100%时,与TN具有较好梯度响应关系的是四尾栅藻及弓型藻,并且这2个种与TN、TP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组合变量也有较好的梯度响应关系,具备指示太湖湖滨带富营养化的可能,但定量指示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8.
常州城区秋冬季黑炭气溶胶的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常州市2012年9月-2013年1月的黑炭气溶胶(Black Carbon,以下简称BC)在线监测数据及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BC在秋冬季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对BC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州秋冬季BC平均值为5.17(1.48~17.02)μg/m^3,主要集中在1.00斗μg/m^3~7.50μg/m^3,冬季较高于秋季,小时均值最大值达33.87μg/m^3;BC本底值为3.50μg/m^3;1月份BC日均值变化幅度最大,发生高污染的频率最高。Bc的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结构,一天中最大浓度多出现在上午06:00-09:00,特殊天气条件下,BC小时值存在不同的分布情况;BC在不同风向的输送条件下有明显的不同,偏东北方向过来的气团易造成BC高污染。  相似文献   
159.
采用改良后的沉淀集卵法对低(10个/100 g)、中(20个/100 g)、高(40个/100 g)3种不同浓度的加标样品进行蛔虫卵检测,比较其回收率。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加标样品的回收率为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与相关文献实验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不仅回收率较高、稳定性较好,且在检测低浓度样品时较漂浮集卵法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0.
以电炉炼锡废渣为原料,经过酸浸处理去除Fe元素后,再用沉淀法制备白炭黑。探索了制备白炭黑的最佳工艺条件。分别采用XRD、FTIR、SEM及粒度分析等技术表征了白炭黑产品的物相、形貌、粒径及其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白炭黑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 OH溶液浓度8 mol/L、固液比1∶10(干燥废渣质量与Na OH溶液体积比,g/m L)、搅拌速率300 r/min、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白炭黑产品中Si O2质量分数达92.8%。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白炭黑产品是由近似球形的颗粒聚集而成的无定形非晶体水合二氧化硅,粒径为95~200 nm的颗粒约占8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