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3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125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印染废水常规生化处理尾水中仍残余一定浓度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DOM)和新标准严格管控的苯胺.采用亚硫酸钠活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SO32-/HSO5-)产硫酸根自由基(SO4-·)高级氧化体系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初始pH值、反应温度、SO32-/HSO5-物质的量比和HSO5-投加量对COD和苯胺去除效果的单独及交互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对苯胺具有非常显著的去除效果,同时对COD亦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影响因子对COD和苯胺降解效果贡献排序分别为:温度>n(SO32-)/n(HSO5-)>n(HSO5-)>初始pH值和n(HSO5-)>n(SO32-)/n(HSO5-)/初始pH值>温度.在实验优化后得到的最佳条件下(pH=6.8,温度为53℃,SO32-/HSO5-物质的量比为1.6,HSO5-投加量为37.1mmol/L)反应10min,出水的COD和苯胺去除率分别达到33%和90%.进一步分析了印染生化尾水处理前后DOM的荧光和分子特性,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发现芳香族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是原尾水中DOM的主要组分,经不同氧化条件下出水中DOM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性质发生改变,荧光区域标准体积削减了42.03%~77.67%;同时观察到氧化出水中类色氨酸(Ex/Em=230~225nm/340~330nm)峰值发生了5~10nm的蓝移,推测尾水中稠环芳烃分解为小分子,共轭基团和芳香环数量减少;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表明DOM中大分子(0.45 μm~100kDa)物质比例为41%,中等分子(12~100kDa)物质的比例为48.9%,峰值分子量(Mp)为56.324kDa,Mw/Mn=2.168,处理后的出水Mp主要分布在12.28~17.56kDa范围内,小分子物质数量增多,结构和种类发生变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一步揭示氧化出水中的烷烃类物质含量明显降低,主要副产物为一些酯类、醇类和脂肪酸物质,为后续进一步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提高菌株Trametes sp.LS-10C的漆酶产量并初步研究该酶对偶氮染料的脱色性能,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均匀设计对菌株Trametes sp.LS-10C产漆酶培养基进行了优化,获得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4.4 g·L~(-1)、豆渣10.1 g·L~(-1)、麸皮100 g·L~(-1)、NH_4Cl_3g·L~(-1)、KH2PO41.4g·L~(-1)、CuSO_4’5H2O 1 g·L~(-1)、NaCl 1 g·L~(-1)、MgSO_40.8 g·L~(-1)、CaCl_20.5 g·L~(-1).菌株发酵至8 d时漆酶产量为595.15 U·m L~(-1),约是优化前的35.6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漆酶-介体系统对酸性红GR、酸性蓝40和酸性铬蓝K等3种偶氮染料脱色10 h后脱色率分别高达96.86%、91.28%和86.31%.相比公开发表的文献,本研究所报道的Trametes sp.LS-10C利用优化培养基发酵产漆酶达到了较高水平,具有酶活力高和发酵时间短等特征,且该漆酶在处理偶氮染料废水脱色领域中具有进一步研发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3.
陶玉贵  王其进  黄晓东  谷浩  倪正 《环境化学》2011,30(10):1788-1792
利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建立了测定水中毒死蜱含量的方法,研究了检测波长、运行缓冲液的种类、浓度以及pH、有机添加剂、脱氧胆酸钠(NaDCh)的浓度和分离电压等实验条件对毒死蜱测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25 mmol.L-1硼砂(pH 9.0,含20%(V/V)乙腈和50 mmol.L-1NaDCh)作为缓冲...  相似文献   
104.
偏振探测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遥感探测技术,具有其他传统探测手段没有的特点.介绍了偏振探测的基本原理和偏振探测仪器对气溶胶特性反演的方法,并同传统的反演方法相比较,给出了偏振探测技术在气溶胶特性反演方面的优势,同时指出偏振遥感技术在云相态识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旅行社供应链管理特征和本质的研究,阐述了关系营销在旅行社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指出关系营销能给旅行社供应链管理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信用体系、实现信息化管理诸方面,详细论述了旅行社进行关系营销指导下的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6.
铜离子和孔雀绿在磷酸酯化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一种功能基为磷酸羟基的酯化豆壳阳离子吸附剂的固相制备技术,研究了铜离子和孔雀绿在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行为.采用静态批次试验研究了不同实验参数(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质浓度和吸附时间)对铜和染料吸附的影响.铜离子和孔雀绿分别在pH≥3.0和6.0时达到最大吸附值.对于浓度为100 mg·L-1的铜溶液,5.0 g·L-1及以上的改性豆壳能去除91%以上的铜;改性豆壳用量≥2.0 g·L-1时,能去除浓度为250 mg·L-1的溶液中95%以上的孔雀绿.改性豆壳对铜离子和孔雀绿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最大吸附能力分别为31.55 mg·g-1和178.57 mg·g-1.对铜离子和孔雀绿的吸附分别在75 min和7 h达到吸附平衡,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能分别描述铜离子和孔雀绿在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07.
将铁路客运站车垃圾制成复合垃圾衍燃料(C-RDF),掺混到现运行的燃煤锅炉中进行混烧是一种符合中国铁路垃圾特点的处理方法。试验时,将经分选破碎后的铁路站车垃圾按不同比例(共9组)与煤进行混合,而后压制成生物质型煤进行燃烧。利用烟气监测设备,对9组样品燃烧时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CO,SO,NOx)进行观察,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佳的掺混比例为30%C-RDF和70%煤。在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时发现,CO浓度超标,经分析确定为保证CO达标排放,需在燃烧时提供充足的空气量。  相似文献   
108.
巢湖近代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营养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湖泊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对于研究湖泊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湖泊营养状态的历史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系统研究了巢湖东、西湖区沉积物和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营养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巢湖近代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总体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上层沉积物(1~15cm)中TOC(总有机碳)、TN(总氮)、TP(总磷)和Pi(无机磷)的含量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西到东逐渐减小,含量的大小顺序为C1C3C16;东、西湖区下层沉积物(15~30cm)中TOC、TN和TP的含量差异不明显,分别在5mg.g-1、0.5mg.g-1和0.45mg.g-1左右变化;Po(总有机磷)在整个剖面上的分布则相反,总体上从西向东逐渐增大,含量大小顺序为C16C3C1.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与沉积物相似,西湖区两个点(C1、C3)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物浓度总体上高于东湖区的C16点,大小顺序为C1C3C16,间隙水中的氮、磷酸盐、硅酸盐处于协同变化.间隙水中的氮与沉积物总氮含量密切相关;西湖区间隙水中的磷与沉积物磷含量密切相关,但在东湖区相关性不显著.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都明显高于上覆水体,表明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是水体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9.
国内旅游地水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问题是旅游环境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从研究理论、方法、区域和内容方面对国内水环境研究作一系统综述,并指出目前我国旅游水环境的研究理论较侧重水环境专业理论,与旅游结合的理论运用不足;研究方法注重一般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社会方法运用较少;研究区域注重水域型旅游地,海滨海岛及山岳、古村落等旅游地较少;研究内容侧重旅游对水环境的自然影响,水资源利用及社会影响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结合调研介绍了当前城镇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艺中常用的曝气组合方式并进行比较分析,从工艺成熟度、经济效益及系统运行稳定性等角度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体系。根据模型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倒伞表曝+水下推流为最佳曝气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