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8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762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92篇
环保管理   308篇
综合类   1914篇
基础理论   499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563篇
评价与监测   257篇
社会与环境   640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247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论若尔盖高原泥炭赋存规律成矿类型及资源储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指出若尔盖高原是中国最大泥炭分布区,共有泥炭地 442块,泥炭面积4605.28km2,容积储量为 7361.67×108m3大地构造、地貌和气候是 3个基本控矿因素,并划分出3个成矿带和4个泥炭成矿类及所属12个成矿型(亚类)。  相似文献   
42.
游离附生假单胞菌对铜绿微囊蓝细菌中32P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分析游离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对富集^32P的铜绿微囊蓝细菌(Microcystis aeruginosa)中磷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延迟期和对数期.游离附生假单胞菌的加入抑制了微囊蓝细菌中^32P的释放,而对蓝细菌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稳定期和衰减期,假单胞菌促进其蓝细菌细胞内^32P的释放,同时也加速微囊蓝细菌的衰亡.假单胞菌对微囊蓝细菌^32P释放的促进作用是由于自身的吸磷能力导致的.假单胞菌的吸磷量由假单胞菌生物量和细胞内磷浓度决定,假单胞菌在微囊蓝细菌的整个生长阶段生物量不断增加,而体内^32P浓度在开始阶段很低.直到微囊蓝细菌进入稳定期才达到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转型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生产转型是乡村生产体系演变的核心内容,以粮食生产转型研究为突破口能够清晰反映区域乡村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为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转型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转型历程,并尝试构建我国粮食生产转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转型呈现出“以粮为纲—农业结构调整—综合转型—城乡互动”四个差异化阶段特征。利用GL-RL模型,构建了我国粮食生产转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由Green Loop阶段演化到Red Loop阶段,粮食生产逐渐由本地生产融入到城乡生产网络,驱动粮食生产转型的扰动因素具有多时空尺度特征和跨尺度效应。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和全球化等因素将会对未来粮食生产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优化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关系,将为保障粮食生产有序转型,完善乡村生产体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4.
遥感资料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OS/MODIS、NOAA/AVHRR卫星遥感监测的植被指数(NDVI)、地面定点监测的实际地上牧草产量资料,依据卫星遥感监测原理,在点和面上研究、建立了植被指数与牧草产量之间的关系模式,给出了草地资源卫星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2004年青海省草地资源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产量最高区处于黄南州南部和果洛州东南部,最低区处于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近20年来天然草地资源的分布规律没有发生变化,但草地生产力在逐步下降,草地资源在逐年减少,仅果洛州全州平均牧草产量比1986年下降了4.04%,牧草总量减少85.10×104t,理论载畜量减少了63.11×104只绵羊单位;暖干旱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造成青海省天然草地生产力下降、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Although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s contribute roughly equal nutrient loads to lakes, their relative role in supporting algae growth has not been clarified. In this research, we have established a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gae-available phosphorus (P) and P chemical fractions in sediments; the latter indicate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point versus nonpoint sources.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ree large shallow lakes in eastern China, namely, the Chaohu, Taihu and Hongzehu Lakes, were sampled to assess their algae-available P and chemically extracted P fractions. The algae-available P primarily comes from iron/aluminium (hydr)oxide-bound P (Fe/Al-bound P), 45% of which is algae-available P. The ratio of Fe/Al-bound P to calcium compound-bound P (Ca-bound P) indicate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point to nonpoint sources, with the point sources contributing the majority of increased Fe/Al-bound P in sediments. Therefore, the reduction of point sources from urbanized areas, rather than nonpoint sources from agricultural areas that primarily contribute to the Ca-bound P fraction, should be prioritized to alleviate cyanobacterial algal blooms (CyanoHABs) in shallow lakes with sediment P as a potential source to support algae growth. With these important results, we proposed a conceptual model for “P-pumping suction” from sediments to algae to ai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iteria for sediment P concentrations in shallow lakes.  相似文献   
46.
基于土地市场交易结构的视角,测算2000-2016年黄河流域104个地级以上城市一级土地市场化程度,综合利用Global Moran's I、G*i指数空间统计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探究土地市场化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2000-2016年,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水平表现出先持续上升后不断下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呈现了“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格局。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水平整体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地市场化热点区域以下游主要城市为核心,经历了先加速蔓延、后缓步收缩的时空演进历程。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收支比、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区位条件等因素共同驱动,但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各因素在不同年份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7.
模拟降雨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富集机理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通过模拟降雨径流实验,在72mm/h的大暴雨备件下,研究侵蚀性颗粒从土壤中的径流流失过程及其对磷的富集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深积物中不同粒长团聚体的组成和原来土壤中的组成有很大差异。径流流失的沉积物主要以0.25mm以下的团聚体为主,径流中80%以上的磷以颗粒态形式流失,而颗粒态磷的60%-90%随0.1mm以下的团聚体流失。不同粒径团聚体对磷的富集作用和富集系数不同。模拟实验建立了沉积物富集系数  相似文献   
48.
长江中下游稀土元素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同步研究了稀土元素在长江干流中下游水体各要素中的含量分布及其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河水中以悬浮态为主,溶解态含量极微。溶解态在中下游各河段呈均匀分布,与不同地带的河流也基本一致。而悬浮态含量较高,变幅较大。各河段的悬浮物或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相近,悬浮物与沉积物中相应各稀土元素含量也基本一致。各河段悬浮物与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富集、铕亏损型,各稀土元素赋存形态特征相似,均以结晶态为主,各形态所占比例的排序均为结晶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各稀土元素相对比较,中稀土元素Eu、Sm、Tb的结晶态较轻、重稀土的结晶态所占比例低、而其它态相反。  相似文献   
49.
长江中下游三大湖泊滩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重点论述了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滩地的发育程度及其差异的原因;根据长期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并列表说明了滩地的水情特点及植被概况。在此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对三湖滩地资源开发与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0.
通过四川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中不同浓度的Cd、Cu、Pb、As对水稻根系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研究,揭示了过氧化物酶受抑制与产生抗性的过程.在低浓度时,上述元素对过氧化物酶的影响能反映土壤类型影响的差别.确定了三种紫色土中Cd、Cu、Pb、As的临界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