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43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SBR反应器培养驯化阶段的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微型动物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群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微型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1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是微型动物群落类群和种属增多后趋于稳定的过程:污泥培养驯化过程中微型动物群落,由驯化初期以鞭毛虫为单一优势类群向鞭毛虫、匍匐型纤毛虫、固着型纤毛虫、肉食性纤毛虫等4个共优势类群演变,优势种属也由单一的波豆虫属(Bodo sp.)逐步向波豆虫属(Bodo sp.)、钟虫属(Vorticella sp.)、累枝虫属(Epistylis sp.)、楯纤虫属(Aspidisca sp.)、斜管虫属(Chilodonella sp.)、半眉虫属(Hemiophrys sp.)等6个共优势种属演变;2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是微型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增高后趋于稳定的过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培养驯化过程中先急剧增大后小幅降低直至相对稳定,较培养驯化前增大约75%;3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是微型动物群落趋于稳定的过程:驯化初期到中期微型动物群落稳定性略有减小,驯化中期到后期有较大的增加并趋于稳定,这是微型动物群落总多度、物种数均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的结果;4微型动物群落稳定滞后于其污泥成熟与污水处理效能稳定.  相似文献   
32.
氮氧化物(NOx)作为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严重影响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选择性催化还原法(NH3-SCR)是目前脱除NOx最有效的治理方法,尤其是低温SCR脱硝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意义。研究表明VPO/TiO2催化剂具有优异的低温SCR脱硝活性,本文通过DFT模拟NH3和NO在V2O5和(VO)2P2O7表面的吸附,对VPO催化剂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微观层面上的研究。研究表明NH3在V4P4O22H14团簇表面的Br?nsted酸和Lewis酸都发生稳定的化学吸附,在Br?nsted酸位点吸附更稳定,并且NH3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效果佳是因为N的2p轨道和O的2p、V的3d电子轨道能发生了杂化。NO在V4P...  相似文献   
33.
在苦土粉、苦土粉与MgCl2联用分别为镁源的条件下,研究二者对模拟废水中氮、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苦土粉时,苦土粉最佳投加质量为1.0 g,此时,Mg投加浓度为18.75 mmol/L,平衡时间为60 min,氮、磷去除率分别为79.9%,84.0%;然而,苦土粉与MgCl2联用时,苦土粉最佳投加质量为0.8 g和MgCl2最佳投加浓度为3mmol/L,此时,Mg投加浓度为18 mmol/L,平衡时间为40 min,氮、磷去除率分别为87.7%,92.1%。对比分析可知,苦土粉与MgCl2联用时,所用镁较少,反应速率较快,水中氮、磷的去除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4.
为有效捕集工业烟气中的细颗粒物,克服滤袋在高湿环境下的结露和糊袋现象,实现烟气超低排放的目标,在室温下将氟化NH2-MIL-125(Ti-MOF)喷涂在PET纤维表面快速牢固组装,在复合滤料纤维表面形成低表面能的微/纳粗糙结构,构筑了一种超疏水复合过滤材料(SH-T@PET),其水接触角(WCA)高达(152.5±1.8),水流失角(WSA)为(5.7±1.7),具有优异的疏水稳定性.此外,由于SH-T@PET纤维表面Ti-MOF活性单元的极性官能团(-NH2)、高ζ电位和大空隙结构等多重作用,其对PM0.3去除效率(RE为(96.53±0.65)%)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Ti-MOF低负载率(2.1%)下,SH-T@PET的微观孔隙结构几乎没有改变,过滤压降(ΔP,50Pa)没有急剧增加,品质因子(QF为0.0672Pa-1)比原始PET滤料约有12.79%的提升.同时,SH-T@PET复合滤料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  相似文献   
35.
针对金属矿山粉尘治理常用的覆膜滤料清灰效果不佳及微细粉尘超低排放的的问题,研制了PTFE滤材浸染熔融改性法制备出适应范围广、低阻高效的熔融喷冲纤维微孔膜,采用PTFE熔融喷冲纤维微孔膜滤料制作工艺与FE-SEM纤维结构重组CFD-DEM耦合数值模拟仿真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该微孔膜滤料的制备工艺、过滤特征及除尘附着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加压浸染及加热烘烤处理制作的纤维微孔膜滤料,药剂在PTFE喷丝骨架上生长出细丝绒毛结构,增大了滤料的填充率SVF和超微细粉尘的过滤效率,特别第三组配方的滤料,对微细粉尘(d≤10μm以下)颗粒物除尘效率由原来的95.5%提高到99.3%;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该滤料的物理特性,并结合FE-SEM微观附着粉尘状态分布,分析该新型滤料的微观除尘表现及粉尘附着状态分布.  相似文献   
36.
采用一步水热碳化法制备出微米级磁性氮掺杂碳材料(Magnetic N-doped Carbonaceous Materials,MNC)作为过硫酸盐(Persulfate,PDS)活化剂,以生成的活性氧化物质降解偶氮类染料酸性橙7(Acid Orange 7,AO7).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与孔径测定仪(BET)、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MNC进行表征,考察了MNC投加量、PDS浓度、初始p H值和无机阴离子对活化PDS降解AO7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性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初步探讨了AO7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MNC呈微米级球状,表面富含含氧基团和氨基等活性点位;饱和磁化强度为12.7 emu·g-1,能在外加磁场条件下实现固液分离.AO7去除率随MNC投加量、PD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初始p H对AO7降解的影响呈相反规律,随p H升高而降低.3种无机阴离子对AO7降解抑制程度大小顺序为HCO3->SO  相似文献   
37.
老化微塑料对水体中重金属铜和锌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在水环境中可以作为重金属载体,对金属离子的迁移和毒性效应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开展了紫外光老化后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对两种重金属离子Cu2+和Zn2+在单一和二元复合体系中的吸附行为研究.通过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微塑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过程,利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线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在单一体系中,相同老化条件下的PP相比PE对金属离子的平衡吸附量更高,且对Cu2+的吸附量均大于对Zn2+;在二元复合体系中,由于竞争吸附作用,MPs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小于在单一体系中的吸附量,且MPs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即吸附主要以多层吸附为主.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老化PP和PE微塑料对Cu2+和Zn2+的吸附行为属于自发吸热过程.微塑料PP和PE吸附前后对莱茵衣藻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微塑料存在均对藻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吸附重金属后的微塑料对藻的生长抑制率有所降低.通过藻的酶活性(包括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结果表明,微塑料对藻造成一定的氧化损伤,而吸附重金属后的微塑料的毒性作用下降.本论文可以为环境中微塑料存在下复合污染物的竞争吸附行为和联合生态效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39.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通过设置4个处理组(M:紫花苜蓿; R_1:根瘤菌(土壤质量的4%); MR_1:根瘤菌R_1+紫花苜蓿; MR_2:根瘤菌R_2(土壤质量的10%)+紫花苜蓿)和一个土壤对照组(CK)对比研究了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富集土壤中钼(Mo)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 Mo污染下(500 mg·kg~(-1))根瘤菌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及其钼富集能力,土壤钼转运系数(TA)和富集因子(BCF)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30.54%~38.94%及17.45%~19.16%.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均降低了土壤中钼的含量(0.23%~2.35%),其中根瘤菌紫花苜蓿组合系统修复后的土壤中.钼剩余含量较对照组降低了1.89%~2.35%.根瘤菌一方面促进了重金属钼由水溶态向中间过渡态的转变(0.07%~0.43%),有利于紫花苜蓿对钼的生物富集,同时增大了土壤残渣态钼的比例(0.06%~1.60%),降低了钼对紫花苜蓿的生物毒性.各处理组均提高了钼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增强了土壤酶活性.根瘤菌与紫花苜蓿组合修复系统不仅能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钼含量,而且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的多样性.因此,该修复技术在重金属钼污染土壤修复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0.
为了开发高活性、高抗性的低温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催化剂,介绍了4种主要低温脱硝催化剂(贵金属、分子筛、炭基材料和过渡金属氧化物)脱硝活性以及抗硫抗水性能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基于原位红外和密度泛函方法的低温脱硝研究。分析认为:由一种或多种金属材料组合的NH_3-SCR催化剂一般具有良好的低温活性,但抗硫、抗水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表面酸性酸量特性和活性位点暴露数量与抗硫抗水性能密切相关,脱硝机理有助于分析SO_2和水蒸气对脱硝过程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