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147篇
综合类   208篇
基础理论   77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07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地整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建长乐基本农田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整理土样数据,运用"3S"技术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并依据国家标准,完成农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之后结合土地整理工程需要,与各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经济技术可行性相比较,确定采用客土换土的综合整理修复方法,最后按照综合整理修复效果评价体系进行修复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作物单产、土地利用率等土地整理指标均有提高;重金属污染面积减少7.81 hm2,污染修复率达到39.41%,实现了在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72.
利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的结构特性,采用滴涂法制备了一种nano-TiO2/Nafion修饰金电极,采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实现了水样中痕量铜的检测。详细研究了Cu2+在nano-TiO2/Nafion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行为,并讨论了nano-TiO2/Nafion膜的厚度、溶液pH值、富集电位、富集时间等对Cu2+溶出峰电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2.0硝酸溶液中,-0.5 V恒电位搅拌富集240 s,静置10 s后阳极化扫描,Cu2+在0.25 V左右出现阳极溶出峰。相比于裸金电极,该峰电流大大提高,表明nano-TiO2对Cu2+的溶出具有一定的增敏作用。在最优化实验条件下,10~900 nmol/L范围内,Cu2+的溶出峰电流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3.2 nmol/L。该修饰电极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将其应用于国标样品和实际自来水样中Cu2+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73.
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规范化的保证。中国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太完善,本文通过确定评价指标的科学依据和设置基本原则,构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价体系,包括环境指标、社会指标和学分指标三类指标,并对此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574.
科学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的构建是防范突发环境风险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对突发性环境事件进行需求分析,提出构建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的可行性建议。从法律法规的支撑,各级协调与指挥机构的建立,应急救援资源的储备,监控预警网络的优化以及监管模式的完善的角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把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实现事态有效控制,减少事故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575.
小清河入海口近十年水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范新凤  韩美  王磊  李秀萍  周璟 《环境科学》2020,41(4):1619-1628
根据2008~2017年小清河入海口水体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选取13个污染因子,利用污染指数评价法、相关系数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对入海径流水质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影响水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8~2017年,小清河入海口水质呈好转状态,污染状况大大减轻;不同污染因子超标情况有所差异,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污染物超标情况最严重,磷类污染物次之,其他污染物基本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砷等污染物的污染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磷、硝酸盐氮以及重金属中的铜、镉、铅、锌、汞和六价铬等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污染物排放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小清河水质整体上较差的主要因素,污水处理率的提高以及水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小清河水质明显改善的重要原因,温度、日照时长、降水和瞬时径流等气候和水文因素也间接影响小清河入海径流的水质.  相似文献   
576.
典型沿海城市采暖期细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李明燕  杨文  魏敏  朱红晓  刘厚凤 《环境科学》2020,41(4):1550-1560
为明确威海市采暖期细颗粒物的组分及来源,于2018年1~3月在威海市3个空气质量例行监测点采集了环境空气PM2.5样品,分析OC、EC、水溶性离子及元素组分特征,利用PMF模型解析PM2.5的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威海市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33.80±22.45)μg·m-3,NO3-、NH4+、SO42-、OC和EC是其主要组分.作为沿海城市其Cl-占比相对较高,同时PM2.5组分特征体现出颗粒物成分受本地工业特征污染物排放的影响.NO3-/SO42-和OC/EC比值均表明威海市采暖期移动源对PM2.5贡献大;水溶性离子中酸碱离子比例分析表明,威海市采暖期PM2.5呈弱碱性,NH4+过量,主要以NH4NO3和(NH42SO4等形式存在.污染时段威海市二次污染物浓度上升明显,主要组分NH4+、NO3-、SO42-、OC和EC质量浓度是清洁时段的4.21、5.27、3.23、2.02和1.81倍.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气溶胶占PM2.5的32.4%~36.0%,移动源(15.6%~18.9%)、燃煤源(12.1%~17.8%)、生物质燃烧源(9.0%~10.4%)和扬尘(8.6%~11.3%)是威海市环境空气PM2.5的主要来源,而工艺过程源(2.1%~8.3%)、非道路移动源(2.4%~3.7%)和海盐(3.5%~5.6%)贡献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577.
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河流域由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其人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并且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人居环境空间与自然、社会各要素的耦合过程,源于人地关系变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动态、综合、系统性的适应机制。因而揭示系统适应性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困境的关键。为此,本文以“地方性与适应性”为视角,邀请来自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的专家学者,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城乡发展、遗产保护等视角解读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特征,并为适应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寻找可持续策略。核心观点如下:总体而言,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适应性具有多尺度空间关联性和历史地理依赖性;黄河流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段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推动人地耦合关系的绿色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沿线聚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交融性特色,多民族协同共荣发展是必由之路;黄河中上游因复杂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窑洞等特殊的聚落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转变和消失,留住传统聚落的文化基因,亟需分级分类推进其演化进程;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内外辐射带动是流域全境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城市结构的优化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78.
低温雪灾后莽山保护区森林植被恢复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8年1月的低温雪灾为背景,选择反映植被长势的植被覆盖度为研究对象,以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少、最能体现植被自然恢复的莽山保护区为研究区,以像元二分模型为基础,通过计算样区植被遥感直方图的拐点来确定NDYI(soil)和NDVI(veg),通过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来衡量低温雨雪后森林植被的恢复状况,并对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林龄和树种的森林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整个莽山乃至南方受灾地区的受灾程度评价提供方法支持,为灾后重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79.
对采自山东塔山的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 树芯样本进行交叉定年后建立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序列(δ13C 序列)。将得到的树轮δ13C 序列进行校正以去除大气CO2的影响,提取其高频部分分析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发现黑松树轮δ13C 的高频序列与对应年份平均气温的响应比对降水量的响应显著。气温和降水对树轮δ13C 的影响均有滞后效应,即塔山地区树轮δ13C 能记录冬季气候变化。在相关分析基础上用回归方程重建了山东塔山地区近七十年冬春季节(即上年12 月— 当年5 月)的平均气温,分析发现重建序列有明显的冷暖交替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80.
城市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临沂市为例,建立了临沂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类共32个指标。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评价临沂市在各个不同时段的建设成效。结果表明,临沂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2000年为0.16,2004年为0.23,处于Ⅳ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2007年达到0.34,进入Ⅲ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一般;2010年将达到0.44,距离理想状态仍有56%的差距,临沂市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