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166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细菌群体感应现象及其在控制膜生物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姜瑜  谭旋  吕冰  陈刚才 《环境工程》2013,(Z1):196-199
膜生物污染是限制膜生物反应器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因素。细菌群体感应是能通过感知分泌到环境中自诱导物浓度的变化来调整基因表达,增强其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与细菌生物膜的整个形成过程包含了黏附、成熟、以及生物膜后期的细胞扩散密切相关。近年的研究表明,利用群体淬灭技术抑制MBR膜生物污染是有效和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2.
对比蛋白酶K-CTAB法、SDS-酚氯仿抽提法和试剂盒法对微污染水体总DNA的提取效果,进一步通过PCR-TGGE电泳及优势条带切胶测序分析,结果表明:SDS-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水体总DNA效果最佳,试剂盒法次之,经纯化后均能扩增成功,蛋白酶K-CTAB法失败;SDS-酚氯仿抽提法比试剂盒方法的TGGE图谱条带数更多,代表的生物多样性更全面;试剂盒方法对革兰氏阳性菌的DNA提取能力不及SDS-酚氯仿抽提法。  相似文献   
163.
草街水库蓄水后嘉陵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敏  张晟  刘朔孺 《环境科学》2015,36(7):2480-2486
为了解草街水库蓄水后嘉陵江的水环境变化情况,对嘉陵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145种,隶属8门74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23属57种,其次为绿藻门,28属53种.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1.82×105cell·L-1,细胞密度居于前3位的分别为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所占总密度比例分别为39.2%、29.9%、24.5%,春季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优势度分析显示,优势种主要为颗粒沟链藻(Aulacoseria granula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倪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niei)、具尾逗隐藻(Komma caudate)、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等.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草街水库蓄水后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作用已初步显现.嘉陵江草街水库区在纵向上已初步形成不同特征的生态区域,各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同时,草街水库大坝上、下游间浮游植物和水体特征也产生了差异.嘉陵江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分别介于2.06~3.55、0.76~1.90、0.50~0.78,表明嘉陵江水体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根据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评价显示,研究期间的嘉陵江水体营养水平为中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164.
近年来,重庆市将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过程、重民生、重实效”的系统工程来抓,次级河流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农村面源污染局面未根本扭转,水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流域规划控制和管理;二是统筹实施次级河流整治项目;三是建立完善跨界河流上、下游联动工作机制;四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5.
关于环境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回顾"多规合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多规合一"的基本思路、实施途径、主要任务及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围绕实现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核心目标,对环境保护规划在"多规合一"中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指出环境功能定位和目标、环境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红线体系、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阈值、环境保护战略任务是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规划"多规合一"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6.
敖亮  雷波  王业春  周谐  张晟 《环境科学》2014,35(1):179-185
本研究以三峡库区核心区——忠县典型农村型消落带为对象,于2011年7月,采集大坝水位回落后消落带沉积物样品,分析重金属含量,评价沉积物潜在风险,解析三峡库区农村型消落带重金属来源,为库区流域面源污染物控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消落带沉积物中As、Cd、Co、Cr、Cu、Mn、Ni、Pb和Z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55~160 m:5.17~14.81、0.06~0.57、8.55~20.56、62.79~93.04、15.38~60.97、425.72~782.32、21.34~48.5、23.03~43.39、57.78~130.10 mg·kg-1;170~175 m:7.05~12.57、0.17~0.33、10.71~18.89、65.22~92.89、18.89~42.91、74.06~774.41、22.47~42.49、24.17~29.23、55.67~103.18 mg·kg-1.地累积指数(I geo)表明,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累积顺序为Cd>Co>Mn>As>Cu>Pb>Zn,170~175m消落带累积程度大小为Co>Mn>Cd>As.沉积物污染指数(SPI)说明,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潜在风险高于170~175 m沉积物,忠县城区下游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风险达到峰值.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55~160 m消落带重金属Cr、Cu、Pb和Zn主要来源于自然背景,As、Ni、Cd、Co和Mn则来源于上游来水;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Cr、Ni、Pb和Zn主要来自自然背景,Cd、As、Co、Mn和Cu则极有可能来源于农田面源和上游.  相似文献   
167.
重庆市铁山坪2001~2010年酸沉降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全国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削减10%以上的目标,但氮氧化物(NO x)排放量仍持续增长.为了评估排放的变化对酸沉降控制的效果,2001~2010年在重庆铁山坪连续开展了10 a的穿透水观测,结果表明该地区硫沉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氮沉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总体上酸沉降有所下降.以上趋势和重庆市同期SO2排放量有所下降而NO x排放量持续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这表明我国酸沉降控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2010年重庆铁山坪的穿透水硫沉降量和氮沉降量分别达到9.9 keq·(hm2·a)-1和4.5 keq·(hm2·a)-1.如果以此作为总沉降量的近似,将可能存在硫沉降被高估28%,氮沉降被低估50%的不确定性.以上硫沉降和氮沉降水平均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在历史上酸沉降最严重时期的水平,表明重庆地区的酸沉降问题依然严重.  相似文献   
168.
利用基尼系数对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进行人口、GDP和水资源量等3个指标的公平性评估。175 m和145 m水位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总量分配方案,在流域层次,计算结果在0.140~0.371之间,均在警戒范围0.4以下,分配方案公平合理;在长江干流控制单元层次,计算结果在0.393~0.578之间,超出警戒范围,公平性稍差。由于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淡水资源库,也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保障其水环境安全是库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目标,只有在确保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基于公平和效率的分配才有意义。此套总量分配方案在流域层次保证了资源在三峡库区内公平合理分配,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长江干流控制单元层次为保障水环境安全,实现控制单元的水环境管理目标,不以公平为主要目的进行总量分配也是被认可和接受的。  相似文献   
169.
重庆市代表性城区苯系物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环境空气中苯系物污染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以一代表性城区为观测对象,以定点观测与功能区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在冬夏季节开展苯系物观测。观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环境空气中苯系物浓度水平已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组成上,甲苯>二甲苯>苯>乙苯>苯乙烯>异丙苯。空间分布上,工业区、混合区苯系物浓度相对较大,投诉集中区域呈现甲苯异常高值;垂直分布上,甲苯、乙苯、二甲苯浓度变化趋势一致,相对高值出现在21 m和81 m;苯的变化略有差异,在45 m出现明显高值。时间分布上,苯、乙苯、二甲苯冬季浓度大于夏季,而甲苯,道路区冬季和夏季浓度相差不大;日变化特征中,苯系物的变化具有多峰型特征,早晚浓度较高,中下午浓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0.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格局对污水收集模式及处理方式的选取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最近邻点指数与实地调查等方法,从地形地貌(海拔、坡度和坡向)和点格局等角度对三峡库区龙王沟小流域的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不同来源的生活污水水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生活污水全都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多数位于缓坡带和斜坡带,位于西北方向略多;点格局指数R为0.330.5,故流域内生活污水排放呈聚集分布趋势。流域人均日产生生活污水量38.0 L,其中,厨房污水20.7 L,占54.5%;洗衣污水11.4 L,占30.0%。不同来源的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差异较大。厨房污水COD和BOD5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污水,而厕所污水的TP、TN、TAN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