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48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487篇
基础理论   134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低剂量微囊藻毒素亚急性肝毒性及其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i W  Zhu H  Yan X  Zhou Z 《环境科学》2002,23(5):47-51
为了研究低剂量微囊藻毒素 (MC)的亚急性肝毒性及其作用机理 ,将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每组雌雄各 1 0只 ,分别经腹腔注射MC 0 ,4,8,1 2 μg·(kg·d) - 1,3 5天后观察各组大鼠血清酶学和肝脏病理学变化 .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观察肝细胞凋亡 ,并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结果表明染毒组大鼠血清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活力和全血谷胱甘肽 (GSH)浓度下降 ,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 ,谷丙转氨酶 (ALT)未见显著变化 .染毒组大鼠肝脏出现特征性的形态学变化 ,并有活跃的肝细胞凋亡和增生并存的现象 .说明微囊藻毒素引起的氧化损伤和肝细胞凋亡可能是其致肝脏毒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日本霞浦湖微囊藻的处理与资源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第二大湖泊——霞浦湖位于日本茨城县东南部,流域面积约2157km~2,湖水面积约220km~2,水容量约8亿m~3,平均水深4m,最大水深7m,是典型的富营养化型湖泊.1965年以前,霞浦湖COD值为5mg/l,到1979年竟达到11.3mg/l,大大超过了3mg/l的环境标准值.水质的富营养化,导致每年夏季霞浦湖微囊藻等藻类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河道发臭、鱼类死亡以及有碍景观等种种问题.为了尽快改善这一现象,日本建设省除削减霞浦湖污染负荷、底泥溶解负荷外,还对微囊藻进行直接去除并采取资源化利用措施.微囊藻属蓝藻门,藻体为单细胞、球形、直径约3~6μm,细胞表面覆盖有胶质衣鞘,细胞原核的四周存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通过  相似文献   
4.
预处理的铜绿假单胞菌对Cu2+的生物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电镀废水污泥中分离,纯化获一高抗铜菌株,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采用不同浓度盐酸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预处理,同时考察了不同因素如溶液的pH,温度,摇床转速,接触反应时间对未处理菌和预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0.1NHCl预处理的菌体具有最佳吸附效果,pH、摇床转速对菌体的吸附具有较显著影响,温度对菌体吸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滇池形成富营养化的铜绿微囊藻生长因素的研究。从实验结果得出,光照强度在3000-5000Lux;温度在30-35℃,营养物质(KH2PO4,0.2mg/LNaNO3,2mg/L);N:P=15:1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6.
Investigation on Cr( Ⅵ ) reduction was conducted using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Cr(Ⅵ) canbe effectively reduced to Cr( Ⅲ )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he effect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Cr( Ⅵ ) reduction rate including carbon source type, pH, initial Cr(Ⅵ) concentration and amount of calls inoculum were thoroughly studied. Malate was found to yield maximum biotransformation, followed by succinate and glucose, with the reduction rate of 60.86%, 43. 76% and 28.86% respectively. The optimum pH for Cr( Ⅵ ) reduction was ?.0, with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61.71 % being achie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nitial Cr(Ⅵ) concentration,the rate of Cr(Ⅵ) reduction decreased. The reduction was inhibited strongly when the initial Cr(Ⅵ)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o 157 mg/L. As the amount of cells inoculum increased, the rate of Cr( Ⅵ ) reduction also increased. The mechanism of Cr( Ⅵ ) reduction and final products were also analys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oluble enzymes appear to be responsible for Cr (Ⅵ) reduction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the reduced Cr( Ⅲ ) was not precipitated in the form of Cr(OH)3.  相似文献   
7.
生物吸附法治理重金属废水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铜绿微囊藻藻液和藻粉对重金属镍离子的吸附效果。原子吸收光谱结果表明:藻液和藻粉的去除率分别为23.6%和92%,藻粉相比于藻液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吸附重金属后,两者的峰型大致一致,藻粉和藻液的空间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上述研究结果证明铜绿微囊藻可以作为一种去除重金属的生物吸附剂,为后续藻类治理重金属污染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而因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现象已然成为全球性问题,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水华的产生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结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水华中产生藻毒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特征和致毒机理可分为肝毒素和神经毒素两类。通过综述鱼腥藻毒素和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分布和结构,并从免疫学的角度综述其可对生物体造成的毒效应及致毒机理,为后续研究藻毒素毒性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微囊藻毒素(MCs)具有强烈的机体肝毒性和促癌作用,直接威胁饮用水安全。文章监测了2015年9月-2016年9月湖州市主要饮用水源地(城西水厂、城北水厂、老虎潭水库)水体中MCs含量以及水体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包括pH、水温(WT)、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总氮(TN)、氨氮(NH_4~+-N)、总磷(TP)、叶绿素a(Chl-a),根据监测数据评价各水源地的富营养状态,阐明MCs污染特征及其与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老虎潭水库综合营养指数常年处于中营养状态,城西水厂、城北水厂都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3处饮用水源地水体中MCs平均含量为(0.063±0.002)μg/L,低于WHO推荐的饮用水藻毒素标准(1.0μg/L),处于安全范围。水体ρ(MCs)与ρ(T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WT、ρ(TN)呈负相关,与ρ(TN/TP)、pH、ρ(NH_4~+-N)、ρ(Chl-a)、ρ(高锰酸盐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具有廉价、生态安全等优点,近年来备受关注。采用两种多酚提取方法提取并测定了4种挺水植物(菖蒲、香蒲、梭鱼草、水花生)的多酚含量,并研究了植物体内多酚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挺水植物体内多酚含量各异,其浓度范围为2.420~7.298mg/g,且多酚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增长均具有抑制作用。该研究可为利用植物多酚控制水华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