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9篇 |
免费 | 238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2篇 |
废物处理 | 13篇 |
环保管理 | 124篇 |
综合类 | 395篇 |
基础理论 | 33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88篇 |
评价与监测 | 16篇 |
社会与环境 | 116篇 |
灾害及防治 | 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icial sediments in the Panangad region of Cochin estuary, the largest brackish-water humid ecosystem in the south-west coast of India, were analyse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nutrient stoichiometry,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edox elements Fe and S, and the phosphorus geochemistry were employed for the purpose. The stoichiometric analysis pointed towards autochthonous origin of organic matter, possibility of nitrogen limitation, and allochthonous modification of redox conditions. Seasonal variation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all the geochemical parameters, whereas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with lower values at sandy sta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texture of the sediments i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sediment geochemistry. Significant inter-relations between the geochemical parameters also suggest a common control mechanism. Based on thes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region can be effectively categorized into two distinct zones, viz. (1) erosion and transportation and (2) deposition zones. 相似文献
2.
Dynamics and Causation of Environmental Equity, 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s, and Neighborhood Changes
Feng Liu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21(5):643-656
/ Why are some environmental risks distributed disproportionately in the neighborhoods of the minorities and the poor? A hypothesis was proposed in a recent study that market dynamics contributed to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inequity. That is, 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s (LULUs) make the host communities home to more poor people and people of color. This hypothesis was allegedly supported by a Houston case study, whereby its author analyzed the postsiting changes of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ighborhoods surrounding solid waste facilities. I argue that such an analysis of postsiting changes alone is insufficient to test the causation hypothesis. Instead, I propos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equity dynamics and causation. I suggest that the presiting neighborhood dynam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rol neighborhoods be analyzed as the first test for the causation hypothesis. Furthermore, I present theories of neighborhood change and then examine alternative hypotheses that these theories offer for explaining neighborhood changes and for the roles of LULUs in neighborhood changes. These alternative hypotheses should be examined whe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LUs and neighborhood changes in a metropolitan area. Using this framework of analysis, I revisited the Houston case. First, I found no evidence that provided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presence of LULUs made the neighborhoods home to more blacks and poor people, contrary to the conclusion made by the previous study. Second, I examined alternative hypotheses for explaining neighborhood changes-invasion-succession, other push forces, and neighborhood life-cycle; the former two might offer better explanation.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quity and justice; Locally unwanted lane uses; Siting; Market dynamics; Invasion-succession; Neighborhood changes 相似文献
3.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田—畜禽生产系统可持续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动态及其可持续性,以福建典型山区德化县为例,构建废弃物能值比例、环境污染能值负产出等指标,运用能值理论定量分析德化县2007—2016年农田—畜禽生产系统投入产出、环境负荷及可持续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德化县农田—畜禽生产系统能值投入以购买能值为主,占能值总投入的68%~79%,水资源能值约占21%~31%;畜禽子系统能值产出占72%以上;能值密度在2.68×1012~3.33×1012 sej·m-2之间波动上升,净能值产出率下降40%,环境负荷明显加重,2015年以来有所减轻;可持续发展指数在2007—2010年短暂上升后快速下降,由1.14降至0.42。从构建的指标来看,系统废弃物能值比例有所下降,环境污染能值产出减少约22%,综合经济效益和废弃物利用情况,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状况逐渐好转。德化县目前正处于农田—畜禽系统产出结构调整期,应增加系统内部反馈能值用量,控制化肥、饲料投入,提高废弃物利用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底铁锰氧化还原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室内海水-沉积物平衡箱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中铁、锰的垂直变化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分布,Fe~(2+)随深度、时间的变化幅度大,在六个月的实验期内均是如此,而Mn~(2+)在放置三个月后即趋于稳定;Fe~(2+),Mn~(2+)产生的宏观经验动力学表明:Fe~(2+)受pH影响远比Mn~(2+)大,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更为明显,Fe~(2+)在较下层产生速率大,而Mn~(2+)反之;Fe~(2+)的扩散转移是上覆海水向沉积物中转移,扩散量为-60.7ug/m~2d,Nn~(2+)转移方向相反,扩散量为1746.2ug/m~2.d。 相似文献
5.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氚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氚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探讨了结合态氚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或水)中的氚水通过作物根系吸收进入作物体内,并在作物各部位形成结合态氚;作物体中结合态氚的比活度随时间呈增加趋势;作物籽粒中的结合态氚的比活度约为2~3Bq/g,玉米籽和稻谷中结合态氚的比活度高于其余部位,而大豆籽则与其他部位相当.对3种作物中结合态氚比活度的变化动态进行指数回归分析得: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的比活度分别为Cm(t)=1.14(1-e-0.0509t)、Cs(t)=1.65(1-e-0.0595t)和Cr>(t)=1.29(1-e-0.1027t),经方差分析表明,各拟合方程较好地反映了氚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氚形成的动态. 相似文献
6.
周硕愚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4,(4)
分析地震预报已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根据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新进展,作者认为创建地震预报的应用基础学科是当务之急。一种可能的选择是,在现今地球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壳形变学)、实时大地构造学及系统科学、非线性动力学等前沿学科的交叉部位上,逐步建立板内现今地壳运动动力学(或板内现今构造微动态动力学、或板内地壳形变系统动力学)。它既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预测的应用基础,又是立脚于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对它的意义、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作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一批建议着手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高效修复受TNT污染的军事训练场地土壤,利用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土壤中的TNT污染物,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降解后剩余的TNT含量.研究了光催化降解TNT的影响因素(如初始TNT浓度、pH、TiO2用量、土层厚度等)及其动力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入TiO2催化剂后能将土壤中浓度为500 mg·kg-1 的TNT的去除率从36%显著提高到95%以上;另外,在土层厚度2用量为0.5wt%—3wt%的条件下,TNT的光催化降解符合拟一级动力学规律,且可用L-H模型描述;当催化剂用量为0.1wt%时,此时为零级反应.通过正交实验可知土层厚度大小对TNT的光催化降解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建立符合通用航空发展规律的通用航空安全管理理论体系,是通用航空发展的前提.本文以通用航空发展特点为基础,应用自组织理论对通用航空发展的组织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通用航空安全体系自组织生成模式的前提条件和动因,剖析了通用航空安全体系自组织演化的内外部动力因素,以及其相互作用方式和过程,从而解构出通用航空安全体系自组织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涨落机制、创新机制、选择机制和学习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通用航空安全体系自组织演化动力学模型.最后,结合实际对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阻燃剂四溴双酚A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溴双酚A在实验土壤中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浓度为1、20、100 mg·kg-1的四溴双酚A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65—82 d,四溴双酚A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四溴双酚A对土壤中细菌产生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而且100 mg·kg-1和对照相比呈显著性差异,这种抑制作用一直持续至第30天.第50—90天,施药处理组由抑制作用变为促进作用;对土壤中放线菌的影响趋势和细菌基本一致,亦表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对土壤真菌的影响较小,高浓度处理具有先促进后抑制再促进真菌生长繁殖的作用.四溴双酚A对脲酶活性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高浓度四溴双酚A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影响较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添加低浓度四溴双酚A的处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而高浓度处理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四溴双酚A在土壤中降解半衰期较长,为难降解有机污染物,100 mg·kg-1浓度的四溴双酚A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城市热力景观格局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岛效应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有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城市环境公害,对其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热力景观是分析城市热岛空间格局的一种新方法。以厦门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年1、2、3、8、12月的Landsat ETM+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厦门城市热力景观格局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厦门城市热岛在夏季(8月)最强,春秋次之,冬季(1月)最弱。该变化特征是城市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和人为废热排放随季节变化的共同结果。应用该方法对2002年厦门热污染源进行调查,发现当年共有热污染源26个,其中工业热污染源18个。该研究可为环保、能源等部门乃至于整个城市的规划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