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829篇
安全科学   152篇
废物处理   90篇
环保管理   122篇
综合类   1271篇
基础理论   165篇
污染及防治   394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was modeled using multi-layer perceptron and radial basis func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MLPANN and RBFANN). Then, the effects of influent concentration (IC), filling time (FT), reaction time (RT), aeration intensity (AI), SRT and MLVSS concentration were examined on the effluent concentrations of TSS, TP, COD and NH4+-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removal efficiencies would be obtained at FT of 1 h, RT of 6 h, aeration intensity of 0.88 m3/min and SRT of 30 days. In addition, COD and TSS removal efficiencies decreased and TP and NH4+-N removal efficienci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es of influent concentration. The TSS, TP, COD and NH4+-N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86%, 79%, 94% and 93%, respectively. The training procedures of all contaminants were highly collaborated for both RBFANN and MLPANN models. The results of training and testing data sets showed an almost perfect match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simulated effluent of TSS, TP, COD and NH4+-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low experimental values of input data to train ANNs the MLPANN models compared to RBFANN models are more precise due to their higher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and lower root mean squared errors (RMSE) values.  相似文献   
2.
选择地处苏北平原农区的淮安市所有15510个自然村和872414户农户全样本入户调查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占比统计法和GIS空间分析,对村民居住空间特征与迁居意愿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村落层面,平均规模小,单村独户多且村落分散,多数自然村远离镇区,近一半自然村位居“九靠近一滞洪”区域内。该格局是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2)在住房层面,农村老旧住房比例高,全市40%农户在城乡同时拥有住房,但在城镇拥有住房率与到城区距离呈负相关,而农村住房空关率则呈现相反的空间格局。(3)在迁居意愿方面,54.1%的农户愿意集中居住且多意向实物安置,较低补偿标准和不便务农是不愿迁居的主要原因;移居城镇是货币安置农户的主要去向,留村和入镇集中居住是实物安置农户的主要去向。在迁居意向农户中,近90%选择政府统建方式,近80%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和流转承包地。(4)村民居住空间特征和迁居意愿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两者之间存有内在联系且均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MBBR处理低浓度污水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 2座体积 12 0m3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抚顺乙烯有限公司厂区的低浓度 (CODCr6 0~ 80mg L)生活污水 ,停留时间 2 4h ,出水通过高效纤维球过滤罐 ,CODCr降至 2 0mg L ,BOD5降至 5mg L ,SS降至 5mg L ,氨氮降至 1mg L ,达到了循环冷却水的回用标准。进水浓度过低 ,对MBBR挂膜不利 ,工程中采用外加营养物质的措施后 ,3d内反应器成功挂膜启动。  相似文献   
4.
通过产酸脱硫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的连续流试验,从“动态”角度考察COD/SO4^2-比改变引起的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碱度(ALK)和末端产物(VFAs)等的变动及生态因子的叠加效应引发的优势种群变迁,分析了乙酸型顶极群落的稳定性及其发生定向性生态演替的规律,进而阐明了乙酸型顶极群落抵抗环境压力的内平衡与反馈调节机制,并指出乙酸型代谢和乙酸型顶极群落是产酸脱硫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有毒废水及其污泥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16.2L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处理以葡萄糖为共基质的含五氯酚钠(PCP-Na)有毒废水,进水COD为1100-1200mg/L,HRT为1d。结果表明,ABR 对有毒物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强,当进水PCP-Na小于8mg/L时,出水COD在80mg/L以下,PCP-Na在0.2mg/L以下,运行稳定。在有毒物低于抑制浓度 下反应器内参形成颗粒污泥,颗粒污泥表面为发酵产酸菌,内部为产甲烷菌,自身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6.
7.
重庆近11年大气混合层厚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新闻颁国家标准GB/T13201-91的规定,计算了重庆地区近11年大气混合厚度,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大气混合层厚度有明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大气稳定度是混合层厚度的主要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8.
纳米TiO2光催化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催化氧化作为一种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工程治理领域得到较快的发展。主要介绍了纳米TiO2光催化反应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各类型反应器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展望了催化反应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单级与两级序批式反应器用于牛场污水处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金 《环境工程》2002,20(2):23-25
对序批式反应器 (SBR)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和有机负荷率对单级和两级SBR用于牛场污水处理时污染物去除率和出水水质的影响 ,并对单级和两级SBR的污水处理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当用单级SBR处理 10 0 0 0mg LCODCr的污水时 ,1d水力停留时间即可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但出水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氨。两级SBR可使用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而获得较高的污染物去除率和较好的出水水质 ,并可通过硝化过程实现氨的完全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
在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氧利用率高的多级环流曝气小型实验装置上,对某种石油化工排放污水进行了生化处理性能实验。分别利用间歇和连续两种装置进行污水的处理,均得到了良好的试验结果。间歇实验探索了污水降解与系统中溶解氧的变化情况的对比,摸索出了两者之间的初步关系。连续实验表明,污水的停留时间在3-5h时,出水COD可以降到80mg/L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