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5篇 |
免费 | 208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4篇 |
废物处理 | 12篇 |
环保管理 | 166篇 |
综合类 | 557篇 |
基础理论 | 118篇 |
污染及防治 | 34篇 |
评价与监测 | 44篇 |
社会与环境 | 113篇 |
灾害及防治 | 4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以新安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用该流域2010年5月TM遥感影像图作为底图,通过实地野外调查获取了新安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图.运用ArcGIS的水文、空间分析功能,将流域划分为8个子流域,并分析各子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2010年1~12月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TN、TP、高锰酸盐指数、NH4+-N、粪大肠菌群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TN和NH4+-N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为枯时期>丰水期>平水期,而其他几种指标没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在空间上,整体上呈现出渔梁、浦口污染最为严重.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与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为:耕地、水体、建筑用地起源作用,林地、草地起汇作用.在年度上看,耕地对TN、NH4+-N、高锰酸盐指数影响最大,草地对TP影响最大;不同水期上,枯水期和丰水期,对各指标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在平水期,对TN、TP、粪大肠菌群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耕地、草地、林地. 相似文献
4.
定量解析污染源是湖泊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滇池草海和外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识别了主要水质指标的污染源类型,利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得到不同污染源对水质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草海主要的污染源有农业面源、城市面源和内源3类,外海的主要污染源是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城市面源和内源4类.与河流水污染源解析结果不同,底泥内源与气象因子对滇池主要水质指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一种赤腹松鼠种群数量的估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腹松鼠剥食树皮的行为对林木危害严重,根据野外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赤腹松鼠在剥落树皮上遗留下来的上门齿齿印间距具有个体差异,可以用作个体识别的依据.对2003年监测样地内赤腹松鼠在剥落树皮上的齿印间距测量记录,并统计分析以估计赤腹松鼠的个体数量.结果表明:种群数量与危害率的相关系数为0.876,P=0.01,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显示在较小面积内,该方法可以用来估计赤腹松鼠的个体数量.同时对该方法的基本条件和局限进行了讨论.图2表4参10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理论探索与实证--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深入地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将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扩展到城市生态系统,提出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机制概念。分别从微观作用与宏观表现两个角度提出承载机制模型,即承载递阶模型与水桶模型,初步构建了承载理论框架。在承载理论指导下,采用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了承载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承载机制定量评估模型,由此可计算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指数,该指数是研究资源支持系统、环境约束系统与社会经济活动三者协调性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活动供容能力的重要判据。最后对长三角具有代表性的8个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8个^城市的综合承载指数排序依次为:上海、南京、无锡、宁波、杭州、苏州、常州、扬州。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适宜性评价和人口承载力的贵溪市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能够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控制其无序蔓延。论文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贵溪市为研究区,从空间适宜性评价、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衔接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空间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自然、空间可达性和生态条件,运用聚类分析法确定区域内不宜作为开发建设的生态底线区域和适宜建设开发区域的高低等级,以此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发展方向。通过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年人口总量,并基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验证当地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总量,同时确定城市规模和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以空间适宜性评价、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预测、两规衔接和空间形态控制等方法倒逼缩减建设用地,从而划定城市发展的刚性和弹性增长边界。 相似文献
8.
9.
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有重要影响,准确分离和定量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政策有效性的前提.本研究利用APEC会议期间及前后(2014-10-15~2014-11-30)北京城区朝阳观测站点SO_2、NO、NO_2、NO_x、CO、PM_(2.5)、PM_1和PM_(10)以及气象因素的观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控制措施对APEC期间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假定排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基于气象因素参数建立的预测污染物浓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效果较为理想,决定系数R~2在0. 494~0. 783之间.控制措施使得APEC控制期SO_2、NO、NO_2、NO_x、CO、PM_(2.5)、PM_1和PM_(10)浓度分别降低48. 3%、53. 5%、18. 7%、40. 6%、3. 6%、34. 8%、28. 8%和40. 6%,气象因素使得APEC控制期SO_2、NO、NO_2、NO_x、CO、PM_(2.5)、PM_1和PM_(10)浓度分别降低1. 7%、-2. 8%、18. 7%、4. 5%、18. 6%、27. 5%、30. 6%和35. 6%.气象因素和控制措施共同作用使得APEC控制期北京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控制措施对SO_2和氮氧化物浓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气象因素对CO浓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气象因素和控制措施对颗粒物浓度降低的贡献相当.本研究还利用相对权重方法研究了气象因素对污染物浓度影响的贡献,结果表明影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决定性气象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评价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近于其饱和容量,发展节水灌溉,充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保障和发展干旱区农业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