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3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15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93篇 |
废物处理 | 42篇 |
环保管理 | 394篇 |
综合类 | 1224篇 |
基础理论 | 115篇 |
污染及防治 | 70篇 |
评价与监测 | 21篇 |
社会与环境 | 55篇 |
灾害及防治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79篇 |
2014年 | 286篇 |
2013年 | 154篇 |
2012年 | 194篇 |
2011年 | 227篇 |
2010年 | 180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181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21篇 |
2005年 | 117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51.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增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是一项新兴绿色原位修复技术。其原理是在土壤上施加直流电场 ,利用电迁移和电渗去除污染物 ,土壤pH、Zeta电位以及土壤化学性质等因素影响电动修复效果。为了提高修复效率和扩大电动修复应用范围 ,现在已经发展了针对不同类型土壤和污染物的增强修复技术。本文归纳总结了 1995年以来土壤电动修复中常用增强处理效果的 8种方法 ,即酸碱中和法、阳离子选择膜法、电渗析法、络合剂法、表面活性剂法、氧化 还原法、EK 生物联用和LasagnaTM法 ,且对每种方法的典型实验装置、增强原理、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为以后的实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2.
53.
为了研究厌氧发酵方式对乳渣废水发酵产酸效果的影响,分别对乳渣废水采用自然型发酵、填料型发酵及中性型发酵(pH=7.0±0.2),并进行连续2个周期的厌氧反应。分析乳渣废水中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蛋白质、多糖、挥发性短链脂肪酸(SCFAs)、水解酶(蛋白酶、α-葡萄苷酶)和辅酶420、NH4+-N及PO43--P指标的变化。研究发现,中性产酸系统中水解酶活性较高,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水解性能较好,使乳渣废水产酸性能最佳,最大SCFAs积累量为12 328.37 mg-COD·L-1。自然发酵产酸系统中水解酶活性最低,系统中残留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最低SCFAs积累量为4 322.61 mg COD·L-1。同时发现,3个发酵系统中挥发性短链脂肪酸酸成分具有显著差别,其中自然型发酵系统乙酸积累率最大,可达69.70%,中性发酵系统丙酸积累率最大可达49.27%,填料型发酵系统正丁酸积累率最大可达38.85%。 相似文献
54.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循环活性污泥系统(CASS)是一种将变容积活性污泥法和生物选择器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的以序批曝气-非曝气方式运行的充放式间歇活性污泥处理工艺。文中主要介绍了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工艺的发展、应用情况及其工艺特点、经济评价,存在问题,就该工艺在国内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5.
从现代饮食谈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现代饮食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说明尊重传统、取向素食的饮食方式不仅经济、健康,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6.
57.
论述了目前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即生物反应器填埋。它是一种通过人为调控手段强化填埋场内微生物的作用,从而加速填埋垃圾的转化和稳定进程的垃圾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58.
59.
60.
滇池双龙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与土壤养分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滇池双龙流域选取耕地、撂荒地、草地和林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别取0~40 cm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的137Cs比活度及w(TN)、w(TP)、w(TOC),同时根据土壤有机质中δ13C(稳定性碳同位素丰度)的剖面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该流域土壤侵蚀程度、土壤养分分异及有机质来源和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耕地、撂荒地、草地和林地土壤的137Cs比活度分别为0.65、0.21、3.92和0.61 Bq/kg,土壤侵蚀模数大小表现为耕地>撂荒地>林地>草地. 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w(TOC)、w(TN)和w(TP)的平均值差异显著(P<0.001);w(TOC)表现为草地>林地>耕地>撂荒地,w(TN)表现为草地>耕地>林地>撂荒地,w(TP)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撂荒地;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养分质量分数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 ③耕地、撂荒地、草地和林地土壤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22.28‰±1.49‰、-23.29‰±0.24‰、-26.32‰±0.25‰和-25.94‰±0.22‰,推断该区域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C3植物. 土壤剖面δ13C的变幅差异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的强弱,δ13C变化规律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撂荒地. ④土壤侵蚀模数越大,w(TOC)和w(TN)越低,草地和林地土壤侵蚀程度较低,土壤养分流失量较小,更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和流域水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