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77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91.
草酸、甲酸和乙酸是催化湿式氧化过程3种最主要的小分子羧酸类中间产物.比较了ZnFe0.25 Al1.75 O4催化剂降解这3种物质时的催化活性和铁离子溶出量的大小.160℃下草酸是唯一可被完全降解的物质,降解过程中铁溶出量高达9.5 mg·L-1;而甲酸和乙酸对铁离子稳定性影响很小.由于草酸具有很强的酸性和还原性,铁溶出量在氮气气氛中比在氧气气氛中大.ZnFe0.25 Al1.75 O4催化剂对水杨酸也具有很高的降解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2.
以携带质粒pJP4[含编码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D)降解功能的基因片段]的基因工程菌Pseudomonas putida SM1443::gfp2x (pJP4::dsRed)为供体菌,通过半连续流实验研究了质粒基因强化对活性污泥系统的2,4-D的降解效应及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初始浓度约为320mg/L的2,4-D为唯一碳源,向活性污泥系统投加携带pJP4质粒的基因工程菌P. putida,运行初期,降解促进作用不明显;随着半连续流反应的进行,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与对照系统相比,降解速率之差最高为6.67mg/(L·h).从基因强化系统中筛选到1株占有优势的接合子,经鉴定为Alcaligenes sp.::pJP4. Alcaligenes sp.本身不具备降解2,4-D的能力,获得质粒pJP4后,对2,4-D降解能力大幅度提高,与野生型2,4-D高效降解菌Bacillus sp.相当. PCR-DGGE分析表明,在受到2,4-D冲击条件下基因强化的活性污泥系统较对照系统保持了相对更加稳定的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93.
为了深入了解雌激素双酚A在天然水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行为,采用选择性萃取分离方法对沉积物样品不同组分进行分离,研究了市售恶臭假单胞菌降解沉积物中双酚A的规律.结果表明:恶臭假单胞菌对双酚A的降解过程符合赝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微生物降解双酚A的过程存在一个合适的降解浓度,底物一方面可以诱导降解酶活性的提高,一方面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生理活动;通过选择性萃取前后沉积物-水体系中双酚A的降解试验,证明沉积物中铁锰氧化物的萃取分离可能增加了有机质的相对含量,使微生物可利用碳源增加,促进了双酚A的降解,而有机质的萃取分离降低了双酚A的降解率.利用GC-MS对降解产物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降解产物之一为十五烷酸甲酯,表明该菌降解双酚A使其苯环断环.  相似文献   
194.
茅草添加与温度变化对餐厨垃圾厌氧水解产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茅草添加在温度变化条件下对餐厨垃圾厌氧水解过程小分子有机酸产量的影响,提出一种新型餐厨垃圾的资源化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餐厨垃圾在55℃条件下厌氧水解主要产物为乳酸,达到25.7 g/L,其干物质转化率可以达到32.1% (g TS),而餐厨+茅草处理在同样条件下的乳酸产量为20.1 g/L,干物质转化率为25.1%。温度下降为37℃后继续进行的的厌氧水解,得到的主要产物是乙酸、丙酸和丁酸,餐厨处理和餐厨+茅草处理这两者的峰值分别为6.5、2.8、8.0和6.1 g/L、2.7 g/L和5.9 g/L。结果显示茅草添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水解产物的比例,而温度变化可以调控小分子有机酸的产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水解是一种有潜力的小分子有机酸生产与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途径。  相似文献   
195.
针对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工艺中卤乙酸类(HAAs)消毒副产物和卤乙酸生成潜能(HAAFP),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分析HAAs及其前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二级出水经2次加氯过程后,再生出水中的总卤乙酸浓度增加了90%,其中溴代乙酸的增幅最大,占增加量的82%。卤乙酸生成潜能较大的为氯代乙酸类物质,说明水中存在大量的氯代乙酸前体物。从工艺过程来看,总卤乙酸生成潜能与总有机物荧光强度分别下降了32%和28%,表明该再生处理工艺对HAAs前体物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196.
紫外光在臭氧降解不同有机物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O3/UV分别对与臭氧有不同反应活性的对氯苯酚、硝基苯、乙酸和草酸进行了降解试验,结果表明,UV与臭氧化降解的协同作用与目标有机物本身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在本实验条件下,UV与臭氧的联用反而降低了对氯苯酚的臭氧化降解效率,30min后体系的TOC去除率仅有59%,而单独臭氧化TOC的去除率达到了66%;对硝基苯和草酸而言,UV均明显地提高了臭氧的降解效率,40min时两者TOC的去除率分别为44%和90%,比单独臭氧化处理分别高出了6%和33%;但是,O3/UV对乙酸几乎无降解活性.在这4种有机物的单独臭氧化降解过程中,除对氯苯酚外,水中均可检测到溶解臭氧.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目标有机物对紫外光的吸收及单独臭氧化过程水中溶解臭氧的存在是O3/UV降解效率提高的必要条件.除UV对目标有机物的活化作用外,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H2O2也是O3/UV降解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UV分解溶解臭氧在此过程可能仅起了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7.
在5个SBR反应器(1#~5#)中,用乙酸、丙酸/乙酸(以C计)比例为0.5、2、10和丙酸的合成废水,通过厌氧/好氧工艺驯化活性污泥使之富集聚磷菌,研究了丙酸/乙酸比例对强化生物除磷系统(EBPR)中COD降解、溶解性正磷酸盐(SOP)的释放、吸收及其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AO对COD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PAO对丙酸的利用速率较乙酸快,因此,增加丙酸/乙酸比例有助于EBPR系统的稳定性。随丙酸/乙酸比例增加,SOP的释放与吸收量减少,SOP的代谢速率降低,但SOP的去除率依次为88.2%,89.8%,92.2%,94.2%和95.2%,去除率增加了7%,因此增加丙酸/乙酸比例有助于提高EBPR系统除磷效率。  相似文献   
198.
含硫芳香族化合物降解酶的定域及胞内产物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含硫芳香族化合物的生物降解途径 ,采用静息细胞技术提取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sp.)不同部位的酶 .结果表明 ,对硝基苯砜基乙酸异丁酯降解酶主要定域在细胞膜周及膜内 .被试化合物在膜内酶的作用下 ,发生碳硫键断裂 ,降解产物是对硝基苯磺酸 .在膜周酶的作用下 ,发生碳硫键和酯的烷氧键 2种方式的断裂 ,生成对硝基苯磺酸和对硝基苯砜基乙酸 .  相似文献   
199.
厦门海域有机磷农药污染现状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北方某城市自来水厂水体中的4种卤乙酸浓度水平进行了检测.以黄河水作为原水,经常规工艺处理后的饮用水中卤乙酸的最大浓度水平为79.31μg·L-1,超出美国EPA提出的饮用水中卤乙酸浓度水平的限定值;进而对常规工艺的氯化作用做了进一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预氯化对卤乙酸的产生起主导作用,增大了饮用水中卤乙酸的含量.探讨了由高锰酸钾预氧化、气浮、过滤、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氯氨消毒组成的深度处理工艺对卤乙酸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经深度处理后的出厂水中卤乙酸含量从常规工艺的79.31μg·L-1降为3.92μg·L-1,有效地控制了卤乙酸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0.
从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及筛选得到一株以双酚A为唯一碳源的高效降解菌株D-17,通过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反应特性及16S r DNA基因测序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该菌株的生长及双酚A降解条件。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生长及降解双酚A的最适条件为溶液pH 7.0,接种量10%,摇床转速150 r/min,降解温度30℃,降解时间5d;当双酚A初始质量浓度为60 mg/L时,双酚A降解率达52.62%;投加蛋白胨后,双酚A降解率提高至57.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