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99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0篇
综合类   616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为评估不同交通状态下公交车运行特征和排放水平的差异,现场采集广州市B9、226线路公交车的逐秒GPS数据,以ES-VSP(发动机负荷-机动车比功率)分布表征畅通、轻度拥堵和中度拥堵下的公交车运行特征,结合IVE(international vehicle emission)模型求得公交车平均排放因子并分析其差异.结果表明:①所测公交车的发动机低负荷区中bin11(-1.6 < ES ≤ 3.1,-2.9 kW/t ≤ VSP < 1.2 kW/t)频率范围为50.55%~83.39%,中度拥堵时bin 11频率是畅通时的1.1~1.3倍;② 3种交通状态下公交车的CO、VOC(运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evap(蒸发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NOx(氮氧化物)和PM(颗粒物)平均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7.63~11.40、0.26~0.46、0.68~1.56、0.32~0.51和0.72×10-2~1.28×10-2 g/km;③同种交通状态下,主干路公交车专用道和BRT车道的公交车的大部分污染物平均排放因子低于次干路混行车道、主干路混行车道,中度拥堵时主干路BRT车道的CO、VOC、VOCevap、NOx和PM平均排放因子相对其他道路最低,分别为7.66、0.27、0.87、0.32和0.75×10-2 g/km;④次干路混行车道、主干路混行车道的公交车污染物平均排放因子随交通状态愈加拥堵而增大,但畅通时主干路BRT车道的公交车行驶速度、加速度较高,导致CO平均排放因子较高,对应3种交通状态其比例为1.0:0.9:0.8.研究显示,交通状态对公交车运行和排放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2.
城市不断拓展,技术日渐更新,城市中机动车的数量逐年递增,在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氮氧化物排放量,产生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汽车所排放的气体,对行人的身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必须氮氧化物的含量进行准确监测,进而严格管控,以保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93.
中国国道和省道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王人洁  王堃  张帆  高佳佳  李悦  岳涛 《环境科学》2017,38(9):3553-3560
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机动车排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来源之一.现有的机动车排放研究多关注城市内的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针对城市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较少.我国城市间交通道路主要包括国道和省道,截止至2015年我国国道里程18.53万km、省道里程32.97万km,约占全国等级公路总里程的13%,因此开展我国国道和省道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十分重要.本研究基于全国国道和省道交通监测站的年均监测数据,采用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中的指导方法,计算了2015年我国国道和省道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了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国道和省道公路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_x)、颗粒物(PM)和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总排放量的4.5%、27.9%、14.4%和7.7%;不同车型对国道和省道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分担率不同,其中大货车是NO_x、PM_(10)、PM_(2.5)的主要来源,摩托车是CO和HC的主要来源;不同道路类型中各车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担率也不同,如高速路上大货车是NO_x、PM_(10)和PM_(2.5)的主要来源,普通道路上大客车和大货车是NO_x、PM_(10)和PM_(2.5)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4.
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道路机动车动态排放清单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黄成  刘娟  陈长虹  张健  刘登国  朱景瑜  黄伟明  巢渊 《环境科学》2012,33(11):3725-3732
以上海市为例开展了实际道路车流分布、行驶工况和车辆技术的实地调查,建立了道路车流、VSP分布和车辆技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基于实时的车流、车速等交通信息,构建了动态化的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模拟方法,并开展了城区典型道路的机动车小时排放模拟案例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区道路车流以轻型客车和出租车为主,分别占各时段车流总量的48%~72%和15%~43%;VSP分布与平均车速存在较好的规律,各车型VSP峰值随平均车速的上升向高负荷去移动,且峰值逐渐降低;当前上海市车辆以国2和国3车型为主,经过年检站调查结果的校正,国2和国3车型分别占各车型的11%~70%和17%~51%.模拟案例结果显示,道路机动车CO、VOC、NOx和PM日排放峰谷比可达3.7、4.6、9.6和19.8左右,CO和VOC排放主要来自轻型客车和出租车,与车流变化的相关性较好,而NOx和PM排放主要来自重型客车和公交车,且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采用建立的动态排放模拟方法可实时反映实际道路的机动车排放变化,获取高排放路段和时段,为交通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5.
本文就日本向低碳社会体系转型的过程中,交通部门碳排放现状、都市交通体系构成、实施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交通运输领域低碳交通的相关因素及发展模式,为中国低碳交通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以深圳市城市高速路、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等三类较高等级的多条典型城市道路交通干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监测与模式预测对比研究,分析和验证FHWA模式、规范模式、导则模式和RSL90模式等四种常用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在较高等级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预测中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预测的准确性高低依次为:导则模式、规范模式、RLS90模式、FHWA模式。  相似文献   
97.
选取了沈阳市lO条主干道,通过实地调查监测与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主干道交通噪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车流量与车型是影响城市主干道交通噪声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控制城市主干道交通噪声的防治措施,改善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8.
本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影响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并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体系,以为提高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韦公远 《安全》2007,28(8):52-53
随着地面交通的日益拥挤,人们将目光转到了地下.于是,地下铁路在许多城市变得日趋发展.由于它的方便、快捷和正点,受到人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0.
Air and soil pollution from traffic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critical issue to crop production and food safety, however, few efforts have been paid on distinguish the source origin of traffic-related contaminants in rice plant along highway. Therefore, we investigated metals (Pb, Cd, Cr, Zn and Cu) concentrations and stable Pb isotope ratios in rice plants exposed and unexposed to highway traffic pollution in Eastern China in 2008.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tals concentrations between the exposed and unexposed plants existed in leaf for Pb, Cd and Zn, in stem only for Zn, and in grain for Pb and Cd. About 46% of Pb and 41% of Cd in the grain were attributed to the foliar uptake from atmosphere, and there were no obvious contribution of atmosphere to the accumulations of Cr, Zn and Cu in grain. Except for Zn, all of the heavy metals in stem were attributed to the root uptake from soil, although significant accumulations of Pb and Cd from atmosphere existed in leaf. This indicated that different processes existed in the subsequent translocation of foliar-absorbed heavy metals between rice organs. The distinct separation of stable Pb isotope ratios among rice grain, leaf, stem, soil and vehicle exhaust further provided evidences on the different pathways of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n rice plant.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urther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the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traffic emission when plan crop layout for food safety along high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