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54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林业劳动安全》2013,(4):18-19,23
2013年9月24日,安全监管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印发了《安全生产资格考试与证书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培训[2013]104号,以下简称《办法》)。近日,总局人事司负责同志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相似文献   
42.
虽然,当前人事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仲裁已逐渐整合为一体,但基于事业单位所承载的公益性质和职责,人事争议仲裁还有其特殊性,在受案范围、法律适用等方面都与劳动争议仲裁有所不同。而且,在人事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不仅要从法律与合同两个角度去审查案件,还要从保障公共利益的政策角度去审视问题。  相似文献   
43.
9月12日,自治区安监局党组副书记(正厅长级)、副局长黎志逘,副巡视员、人事培训处处长郑一率领区局办公室、协调处、人事处等部门领导到百色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长平村安监局扶贫点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听取了该乡党委、政府和村的汇报。黎志逘一边听一边记录,时而询问了该村有多少户?多少人?人均年收入多少?特困户有多少?今年高考长平村有多少人考上大学?当得知有9人考上大学时,黎志逘欣慰地说,不错,一个小小的村有9人考上大学,这说明你们对教育事业非常重  相似文献   
44.
天津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完善调解机制的路径,实施案前调解,取得了调解工作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5.
关于劳动争议案件 以北京市为例。劳动争议案件仍然呈现出调解率低、上诉率高的特点。据统计,2006年,全市法院共新收一审劳动争议案件6828件,审结6805件,调解775件,原告撤诉1240件;全市法院共新收二审劳动争议案件2883件,审结2883件,其中调解206件,撤诉248件。2007年1月至7月,  相似文献   
46.
信息化发展是一个企业、单位、公司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传统的人事管理系统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管理上非常低效,基于ASP.NET技术的人事管理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介绍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并分析了系统的设计和不同模块的功能特点,从而提出了一种基于ASP.NET技术的人事信息数据采集、筛选、管理的新模式.图2,参6.  相似文献   
47.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这是加强党风政风作风建设的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为了加强裁审衔接、尽量统一裁审标准,广东省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建立健全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的裁审衔接工作机制。2008年上半年,为迎接新法实施,原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与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沟通协调,联合出台了《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相似文献   
49.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是指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因辞职、辞退以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上世纪50年代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建立,就存在人事争议,只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在人事问题上发生的种种矛盾,基本上是通过政策、行政命令等“计划”手段内部解决。90年代中期,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聘用合同制度的推行,职工民主观念和权利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事争议矛盾日益突出。2003年9月5日,最高院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3]13号,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为人事争议进入司法程序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适用劳动法解决人事争议还有很多障碍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50.
人事争议是否为劳动争议之一种,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否应并入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辨明人事关系在性质上是否同劳动关系。假设两者性质不一,那么将之作法律适用上的统一安排必定有违基本的法理。本文认为,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是两种具有不同属性的法律争议,其解决机制存在内在原理上的不一致。因此,我们不能为节省立法资源而将两者作处理机构和法律适用上的统一,而应予以分别立法,并对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进行符合其法律属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