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79篇 |
免费 | 3787篇 |
国内免费 | 344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25篇 |
废物处理 | 408篇 |
环保管理 | 1512篇 |
综合类 | 13367篇 |
基础理论 | 2816篇 |
污染及防治 | 2446篇 |
评价与监测 | 825篇 |
社会与环境 | 453篇 |
灾害及防治 | 4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667篇 |
2023年 | 916篇 |
2022年 | 1016篇 |
2021年 | 1137篇 |
2020年 | 1007篇 |
2019年 | 847篇 |
2018年 | 603篇 |
2017年 | 704篇 |
2016年 | 817篇 |
2015年 | 908篇 |
2014年 | 1330篇 |
2013年 | 904篇 |
2012年 | 1063篇 |
2011年 | 1072篇 |
2010年 | 948篇 |
2009年 | 950篇 |
2008年 | 1011篇 |
2007年 | 983篇 |
2006年 | 913篇 |
2005年 | 826篇 |
2004年 | 765篇 |
2003年 | 749篇 |
2002年 | 569篇 |
2001年 | 484篇 |
2000年 | 418篇 |
1999年 | 358篇 |
1998年 | 337篇 |
1997年 | 228篇 |
1996年 | 247篇 |
1995年 | 233篇 |
1994年 | 190篇 |
1993年 | 129篇 |
1992年 | 149篇 |
1991年 | 111篇 |
1990年 | 111篇 |
1989年 | 9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碳氮源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集炼油厂内长期石油污染土壤,经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筛选和发酵液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从油泥中筛选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土著微生物1株,命名为S2,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性能测定与产物特性及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测定证明其发酵液表面张力稳定,最佳条件下发酵液表面张力可由75mN·m-1降至35mN·m-1,临界束胶浓度(CMC)值为0.25g·L-1,远远低于一般化学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发酵液乳化性能优于对照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等常用的化学表面活性剂.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选定的最佳碳源为菜油,最佳氮源为硝酸钠,优化培养条件后,产物最大产量达到了4.7g·L-1. 相似文献
482.
火灾常见有害燃烧产物的生物毒理(Ⅱ)--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火灾中有害燃烧产物对人的毒害是火灾致人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两种火灾常见有害燃烧产物的生物毒理,深入地揭示了火灾有害燃烧产物NO、NO2对生物体的损伤机理。 相似文献
483.
磷石膏改良基质中As和F在蔬菜内富集和迁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查明改良磷石膏是否可作为农作物耕种地,选取白菜、菠菜、叶用芥菜和上海青种植在改良磷石膏基质上,分析了As和F在四种蔬菜中的富集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As和F在蔬菜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27~1.56mg/kg、79.14~265.65mg/kg,均超过《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As和F在蔬菜中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7~0.25、0.23~0.44。叶用芥菜和白菜地下部位中As和F迁移显著,而上海青和白菜地上部位中As和F迁移显著。总体而言,As在蔬菜中迁移规律表现为地下部位>地上部位,F在蔬菜中迁移规律表现为地上部位>地下部位。改良后的磷石膏不适宜于种植蔬菜。 相似文献
484.
生物滴滤塔降解甲苯废气长期运行生物膜相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分析生物滴滤(BTF)长期运行过程生物量积累和分布规律、生物膜相特性变化,旨在探讨生物膜相特性变化与体系运行性能恶化的相关作用效应.结果表明,生物滴滤塔运行130 d后呈现出降解性能恶化的趋势,生物膜厚度和床层压降逐渐增加,且生物膜呈现出非均匀性分布,填料层上、下半段孔隙率已从启动期的85%和82%分别降低至65%和40%,表征生物膜平均代谢活性的AWCD值也明显降低,表明生物膜出现老化现象.生物膜胞外多聚物(EPS)总分泌量和蛋白质含量运行后期分别约为前期的2倍.蛋白质与多糖比值(PN/PS)逐渐从0.3增至0.95;生物膜表面疏水性与PN/PS值呈正相关,也相应从33%增为73%;EPS的平均分子量呈现减小的趋势;FTIR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EPS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EPS分泌量和主要成分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反应体系运行性能恶化的本质原因之一.上述结果可为从本质上解决生物滴滤体系长期运行面临的填料层堵塞和运行性能恶化等共性技术难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85.
广州市秋季PM2.5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与化学形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消解法和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广州市秋季PM2.5样品中10种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和化学形态,对广州市PM2.5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PM2.5和重金属污染非常严重,其中PM2.5日浓度高达0.083 3~0.190 0 mg·m-3,为1997年美国EPA相应标准的1.3~2.9倍.PM2.5中Cd、Pb、Zn、Cu和Mo的富集因子K>10,是典型的污染元素;而Ni、Mn、Co和Fe的K值为1~10,除部分来自人为活动外,主要还是自然作用来源.化学形态分析结果显示,超过80%的Al和Fe分布在有机质、氧化物与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而大部分Zn、Pb、Cd 和Cu分布在可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态、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生物有效性系数(K)分析结果说明,PM2.5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相对强弱顺序为:Cd>Zn>Pb>Cu>Mn>Mo>Co>Ni>Fe>Al.其中Cd、Zn和Pb的K>0.8,为生物可利用性元素;Cu、Mn、Mo、Co和Ni的K值在0.5左右,为潜在生物可利用性元素;Fe和Al的K<0.2,为生物不可利用性元素. 相似文献
486.
土壤铜硒复合污染中金属形态转化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u、Se复合污染土壤中2种金属的形态转化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污染土壤中,Cu主要以残渣态存在,Se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在外源Cu、Se污染土壤中,平衡后(14 d),外源Cu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Se主要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存在;小白菜收获后,土壤中的Cu向有机结合态转化,而Se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外源Cu与土壤结合程度(IR值)均随外源Cu和Se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而Se与土壤结合程度(IR值)与外源Cu浓度无关,随外源Se浓度升高而下降.S型曲线拟合方程表明,适量的Se(≤10mg.kg-1)可以促进小白菜对Cu的吸收,同样适量的Cu(≤400 mg.kg-1)能促进小白菜对Se的吸收.土壤的Cu、Se的IR值与小白菜体内Cu、Se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小白菜种植前后土壤中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铜和硒的变化量与小白菜地上、地下含量也呈显著相关(P<0.05).因此,土壤元素的IR值和作物种植前后该元素形态的变化量均可作为评价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487.
488.
北京地区蜉蝣目(Ephemeroptera)稚虫的分布及与水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北京地区几条主要河流蜉蝣稚虫的种类分布,探讨了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体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运用种类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各水体质量状况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白河和拒马河质量为最好,其余依次为永定河,清水河上游,潮河和清水河。 相似文献
489.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同时作为食物也是许多水生生物摄取汞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汞在海洋浮游植物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汞在浮游植物中的吸收、累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汞对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生长抑制、光合作用影响)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汞的还原、螯合解毒、矿化固定等),最后对浮游植物中汞累积和毒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90.
大宝山矿区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广东省大宝山矿区铁龙拦泥坝至凉桥河段水体中溶解态的重金属进行了调查,应用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发现,水体中非致癌物通过饮水途径所导致平均个人年风险排列顺序是Cu〉Pb〉Zn,最大值的平均个人年风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是2.14×10-7 a-1和4.13×10-7 a-1,小于国际防辐射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平均个人年风险5.0×10-5a-1。致癌物Cd的平均个人年风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是3.52×10-4 a-1和4.53×10-4 a-1,大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同时也大于非致癌物3~4个数量级。另外,通过对枯水期沉积物的重金属总量分析,发现凉桥槽对坑支流受水体pH的影响,导致其沉积物重金属的浓度最高。根据Long和Macdonald利用生物效应数据库法建立的沉积物质量基准,发现除冷水泾外,其他采样点的平均效应中值指数(mERMQ)值都大于1.5,可见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会对当地底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