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9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罗宾 《劳动保护》2004,(9):94-95
澳大利亚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最近几年经济一直保持连续递增的趋势。澳大利亚的就业人数约1000万人,并具有较低的失业率。和大多数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职业安全健康的情况相当不错。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资料,澳大利亚的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在全世界排名第7位。澳大利亚每年  相似文献   
82.
中国自然生态优越但脆弱。农业历史悠久,但盲目扩大农耕造成生态破坏,威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古代农牧业分区发展,农耕灌溉施肥,精耕细作,保护了土地资源。农业中心由黄河流域逐步迁移到长江流域,维持了可持续发展,但经验教训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83.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效益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RUSLE为模型的基本框架,以GIS、RS软件为技术平台,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组织分析运算能力,将项目规划区各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网格化,通过网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和模型运算,实现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的区域性宏观定位定量评价。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保持总量林地最高,草地次之,水域等其它类型土壤保持量都非常少,这与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说明高植被覆盖类型分布区的植被能有效防止和控制土壤流失。1987、2000和2008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保持价值分别为355.21亿元3、41.37亿元和367.41亿元。其中林地和灌木林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价值占到近60%,草地生态系统占到近30%,林、灌、草共占到服务总价值的近90%,林、灌、草在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翁伟  叶之林 《环境》2005,(6):30-31
惠州市高度重视东江综合整治工作,积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总体进展顺利。目前东江干流(惠州段)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西枝江水质保持稳定,西湖水质已基本稳定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85.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评价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以土壤保持量为评估指标,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评估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了近20 a 来的黄土高原土壤保持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对于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的生态成效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结果表明:1990-2010 年黄土高原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305 t·hm-2·a-1,年均土壤保持总量为190×108 t。1990-2000 年农田、草地和林地生态系统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分别为249、285 和640 t·hm-2·a-1,2000-2010 年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分别增加了14.6%、2.9%和7.4%。黄土高原草地和林地的土壤保持率分别为83%~88%和94%~97%。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较大,农灌区和河谷平原区偏低;草地和林地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沿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变化趋势。与1990-2000 年不同,2000-2010 年农田、草地和林地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的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榆林、延安地区和山西吕梁山区一带。  相似文献   
86.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藏高原是我国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至关重要的区域,维护提升其生态屏障功能是该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目标。论文分析了1990—2010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服务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开展近20 a生态屏障功能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近20 a,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稳定少动,森林、水体与湿地面积略有增加,草地、荒漠面积减少;2)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895.19×108 m3,平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744.48 m3/hm2,近20 a水源涵养服务在波动中有所提升;3)水蚀区土壤水蚀模数为3 876 t/km2,土壤水蚀量为10.31×108 t,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为66.3%,近20 a土壤侵蚀量下降,而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呈持续上升趋势;4)土壤风蚀模数为1 581.2 t/km2,土壤风蚀量为18.99×108 t,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为66.5%,近20 a由于风场强度减弱与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风蚀量下降,而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持续提升;5)森林、草地、湿地碳固定服务量为1.95 Pg C,从前10 a略有下降态势转变为后10 a轻微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7.
变光焊接护目镜光电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促进变光焊接护目镜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发展 ,为制定该产品专业标准提供依据 ,通过对焊接弧光特性、可见光特性、焊工盲目引弧过程、焊工闪光盲、变光护目镜响应时间和保持时间等的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变光焊接护目镜响应时间和保持时间应该根据焊工引弧时眼睛最大允许照射量和允许闪光盲时间来确定 ,并进一步提出了变光焊接护目镜响应时间和保持时间的定义、指标值 ,以及测试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8.
三峡地区建设中环境灾害问题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忆邵  彭珂珊 《灾害学》1995,10(2):68-72
随着三峡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目前所面临的各类生态环境灾害严重制约三峡地区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灾害的系统分析,提出了灾害减免之对策,为三峡地区经济起飞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89.
为使多出口场景下人员疏散情况与实际更吻合,基于元胞自动机(CA)建立考虑更换目标出口的动态出口选择模型。综合考虑行人到出口的距离和出口前的拥挤程度对其选择的影响;通过选择模糊度和出口保持率来模拟行人选择出口的犹豫和随机性;再根据疏散环境的变化计算各出口被选择概率,更新行人的目标出口。比较动态出口选择策略与静态出口选择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动态出口选择策略有低密度无效和高密度有效2个阶段,且在高密度下选择模糊度小更利于疏散。出口保持率的增加能否提高疏散效率与选择模糊度有关。出口区域半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疏散时间。与静态出口选择策略相比,该策略可以提高出口利用率,缓解各出口密度不平衡程度,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