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544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129篇
综合类   501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18篇
灾害及防治   8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61.
本文在使用单元调查评估法对中国农业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的基础上,结合SBM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对1995-2013年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考察农业生产污染对农业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考虑污染因素的农业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忽略了农业生产污染造成的损失,导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被高估近一倍;2投入冗余和污染过度是农业生产无效率的主要来源,且后者对其影响更为明显;3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其促进作用有限;4考虑污染成本与否会对各地经济增长绩效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忽略污染因素可能导致政策偏误。  相似文献   
862.
已有的文献基本上都是关注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很少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下识别每一种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本文在Chang et al 2012年提出的ISP方法的基础上,突破了其模型规模报酬不变的限制,采用投入导向的SBM模型对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进行改进,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下测算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生产率指数,识别每一种投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和影响。经研究发现,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是资本要素生产率驱动的,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提升资本要素生产率。本文还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积累、政府规模、投资率、财政科技支出、FDI、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城市资本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研究结论主要有:11998—2013年间,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累计下降了23.03%,其中资本要素生产率累计下降了60.71%,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城市的资本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差异;2城市规模、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积累、FDI资本存量和投资率是影响城市资本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其中,规模较大的城市占据各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改进资本要素生产率。市场化的推进和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资本生产率的改进,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FDI资本存量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等能推进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3投资率与资本要素生产率负相关,印证了Krugman随着投资率走高会出现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以及资本要素生产率下降的问题的观点;4第二产业占比与资本生产率正相关,而第三产业占比与资本生产率负相关,说明当前中国的居民消费结构层次总体上还比较低,强制推进二三产业间的结构升级只能造成供需结构匹配程度更低、愈加损失效率。短期内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应该为第二产业内部的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863.
运用Romer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全要素贡献模型,对1988~2009年中部地区经济和自然资源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计算出各省自然资源要素和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结论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自然资源生产率呈现出“能源主打,水土作衬;北煤南水,地异明显”的结构、空间特性;其他生产性要素中,资本、劳动力资源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相上下;而全要素生产率除湖北外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中部6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针对中部经济资源现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认为中部地区应该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推崇、各项人才的培养和产业优化的推动方面多做工作,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64.
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提高能源效率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两大困境的必经之路。本文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能源效率模型,以山东省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1996-2010年山东省17地市际面板数据,在生产函数中加入环境污染这一非合意产出,测算出山东省各地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对各地市节能潜力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目标区间内,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均值呈不断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但差距较为明显;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同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突出。因此,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能够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65.
通过2005--2007年数据,选取27家煤炭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效率评价。首先运用DEA方法分析了27家煤炭企业的总体效率状态,结论是效率不理想。分析找出煤炭企业效率低的原因,主要包括煤炭企业人员冗余严重、科研投入不足、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和体制改革不够彻底,最后分析了煤炭企业进行技术效率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866.
数字     
《环境教育》2012,(6):8
1600万亩我国森林面积从1999年到2011年完成了退耕还林4.34亿亩。"十二五"期间,我国拟在川、渝、鄂等长江中上游重点水源区,黔、桂、滇等喀斯特石  相似文献   
867.
每年年底,感恩节、平安夜、圣诞节、元旦、春节等名目繁多的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纷至沓来。在人们对各种外来节日见怪不怪慢慢接受时,网络达人们已经过上了非主流节日。  相似文献   
868.
能源效率是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能源消费的关键政策参数,研究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关系,对于揭示能源效率在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指导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1995-200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运用DEA方法测算全要素能源效率,发现全国以及区域能源效率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中国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显著,但总体上各省份之间的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将能源效率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运用IV、DIFF-GMM和SYS-GMM方法证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存在,能源效率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能源效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收敛;运用纠偏LSDV估计方法分区域开展实证检验,研究认为,能源效率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由此表明能源效率对经济发达地区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国家能源效率提升战略重点应放在东中部能源消费集中地区,从而通过节能技术"溢出"效应促进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提升,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  相似文献   
869.
本文首先对"数字环保"概念的提出进行梳理,分析数字环保发展现状。提出"数字环保"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并详细介绍了3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最后提出"数字环保"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相似文献   
870.
从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基本问题出发,通过引入"技术不会遗忘"假定,运用序列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中国2000-2011年省际层面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从环境规制实施的成本和实施后的收益两方面构造环境规制指标,以此为基础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验证"波特假说"效应在能源领域的存在性。具体而言,由于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既可能是正向的"创新补偿"效应,也可能负向的"遵循成本"效应,我们引入环境规制的平方项以考察潜在的非线性影响。研究揭示,时间维度上,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上升通道,但增长率一直下行,其主导因素是技术进步,并且技术效率一直羁绊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区域维度上,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无论是当期环境规制,还是其滞后一期值,环境规制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全要素能源效率先提高后降低,蕴含主导力量由"创新补偿"效应演变为"遵循成本"效应。能源的"稀缺性"与"外部性"两种自然属性对倒U型关系具有较好的解释力。此外,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倒逼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并不显著。一定程度上,本文支持能源领域存在"波特假说"效应,但存在"度"的限制。因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应该适度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和合理选择环境规制工具,使得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更加显著与持久,同时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提高环境规制强度的跟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