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316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157篇
综合类   759篇
基础理论   393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31.
为摸清废弃矿区重金属汞(Hg)、砷(As)在典型农作物中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于丹寨金汞矿废弃矿区选取当地主要种植作物-玉米和水稻,采用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别对农作物Hg、A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玉米植株中,茎叶Hg、As出现部分超标点,点位超标率分别为42.11%和5.26%,玉米果实中H...  相似文献   
832.
微囊藻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污染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富营养化水体中发生蓝藻水华时所产生的一类肝毒素,在环境中大量出现时将对生态系统带来冲击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关于微囊藻毒素的环境行为和污染风险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论文基于地表物质循环原理,分析了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经土壤进入人体的途径,指出了土壤在微囊藻毒素迁移转化链条中的位置,概述了微囊藻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农作物的吸收特性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在微囊藻毒素迁移转化过程中土壤的净化和传递两大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33.
一株新的反硝化短程除硫菌的鉴定及主要培养因素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反硝化除硫原理,以味精废水污泥为种泥,利用全混流反应器富集并分离出同步反硝化短程除硫菌(SNBI),采用传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手段对其鉴定,以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对SNB1的主要培养因素(营养和环境)进行筛选.结果表明:SNB1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与Thauera selenatis最相似,同源性达99.0%,属短杆菌属,尚无中文命名;生理生化指标、富集条件及富集过程物料平衡显示SNB1是一株兼性厌氧反硝化除硫菌;培养SNB1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培养温度为35℃,最适宜pH范围为7~9;最佳条件培养时,OD_(650)和对数细菌数量(CFU)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R~2=0.981.  相似文献   
834.
对蕾期、盛花期和终花期的芝麻品种进行了24~60 h的湿害处理.测定了叶片保护酶(POD、SOD、CAT)、植株萎蔫率、死株率等14个性状.结果表明,蕾期和盛花期芝麻叶片中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随着湿害处理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品种间存在差异.蕾期和盛仡期湿害处理对芝麻生长速率、植株萎蔫率和死株牢影响较大,尤以盛花期最为严重.3个生育时期的芝麻品种受湿害处理后均蒴果数减少、种子产量降低、根系早衰甚至烂根.芝麻叶片保护酶活性与植株萎蔫率、死株率旱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生长速率、有效蒴果数等9个考察性状呈正相关,且大部分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各项考察指标,湿害处理对芝麻盛花期影响最为严重,K36 h是多项指标发生急剧变化或转折的敏感时间,湿害后的表现型性状变化趋势与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趋势在品种间基本一致.图4表1参23  相似文献   
835.
三江平原小叶章和芦苇幼苗生长对低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种低光处理000、200、400、600、1000lx)研究了小叶章和芦苇幼苗成活和生长对低光胁迫的响应.两种湿地植物幼苗的成活率均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小叶章和芦苇幼苗全部成活的光照强度下限分别为400、1000lx.两种植物幼苗生长参数(根重、茎重、叶重、总生物量、绝对生长速率、相对生长速率、净同化速率)都随光照强度的升高显著增大,而叶生物量比和形态学参数(叶面积比、比叶面积)随光照强度的升高显著降低.可见,小叶章和芦苇幼苗生长明显受到光照的影响,幼苗可通过增大光合器官的投入适应低光环境.相对芦苇而言,小叶章幼苗在低光胁迫下形态可塑性大,小叶章更低的存活光强下限及更强的形态可塑性表明小叶章幼苗适应低光胁迫的能力大于芦苇,这可能是小叶章能成为三江平原典型草甸、湿草甸和沼泽群落的优势种,而芦苇只能成为伴生种的主要原因之一.图6表1参31  相似文献   
836.
为进一步提高重组Bacillus subtilis WSHB06-07发酵生产角质酶的产量和生产强度,在pH两阶段控制策略的基础上,考察了温度(27~40℃)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研究发现,37℃适于菌体生长而30℃适于菌体产酶.通过分析发酵过程中菌体比生长速率及产物比合成速率的变化,确定了温度两阶段控制策略,即0~4 h时控制温度37℃,4 h后将温度调至30℃.通过采用这一优化策略,角质酶酶活和生产强度分别可达312.5 U/mL和13.02 kU L-1 h-1,相比恒定温度37℃控制模式下分别提高了83.4%和10.9%.图6表2参13  相似文献   
837.
一株生长pH较宽的产甲烷菌分离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从造纸厂阴沟污泥中分离到一株生长pH范围为5.5~9.5的产甲烷菌株SH4.该菌对酸碱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培养3 d后,在初始pH值6.0~8.0的培养基中甲烷产量相差不大,且基本达到最大产量.SH4革兰氏染色阳性,短杆状,多数单生,不运动;菌落近圆形,微黄;利用H2+CO2或甲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生长,不利用乙酸盐,对氯霉素非常敏感.该菌最适生长pH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35 oC,最适NaCl浓度为0~1.5%.实验表明,与仅添加厌氧污泥作为接种物相比,添加SH4菌液可使产甲烷启动时间缩短1/3,甲烷总产量亦有大幅提高.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为嗜树木甲烷短杆菌(Methanobrevibacter arboriphilus).图8参16  相似文献   
838.
海岛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岛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观测并比较乡土树种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ca、大叶杜英Elaeocarpus balansae、蒲桃Syzygium jambos、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及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苗木在南澳岛光裸地和次生林下的存活、生长及其光合特征,探讨两种不同生境对6个树种生长、存活的影响及用乡土树种苗木进行海岛荒坡恢复和人工耕林分改造的可行性.结果如下:①从2007年4月栽植到2008年7月,所有苗木在光裸地平均存活率为46%,低于次生林下的78%.光裸地重阳木存活率最高,为85%;鸭脚木存活率最低,只有18%.次生林下重阳木和鸭脚木存活率都较低,约为60%,远低于其它树种.②各树种苗木在光裸地生长量均高于次生林下.光裸地所有树种苗木地径、苗高和冠幅的平均相对增长量分别是次生林下苗木的4.8,1.7和2.0倍.光裸地重阳木生长较快;次生林下阴香生长较快,重阳木、鸭脚木生长较慢.③苗木在光裸地的日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是次生林下的2.3,3.7和2.1倍.同一生境下各树种苗木的日均净光合速率差异不大.④各树种苗木在光裸地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及表观量子效率(AQY)与次生林下同一树种相比均差异显著(P<0.01).光裸地重阳木、鸭脚木和樟树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为喜光树种;大叶杜英、蒲桃和阴香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和较低的光补偿点,为喜光耐阴树种.而次生林下各树种均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表明在次生林下各树种均具有较好的耐阴性.综合考虑,重阳木适于在光裸地等光照条件好的生境栽植,阴香适于在林下生长,大叶杜英、蒲桃和樟树适应性较好.在强光和弱光下均可生长,而鸭脚木更适于半遮荫环境.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海岛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39.
为研究电磁辐射场对微生物细胞的“非热效应”,选用几株工业微生物(产L-精氨酸钝齿棒状杆菌A6,产L-赖氨酸钝齿棒状杆菌LB6和产胞内SOD酶酵母菌S1)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置于2μm-1mm频段电磁场接受辐射处理后的试验样本细胞对热的承受能力提高,表现为在较高温度下细胞生长速度的增加,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对辐射刺激有更明显的敏感反应,较低pH可以一定程度地强化辐射处理的效果,试验结果还进一步证明了以上效应产生于电磁辐射场的“非热效应”,而不是简单的热效应或微生物的自发突变。  相似文献   
840.
雨生红球藻3个株系的生长及对光盐反应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雨生红球藻3个株系(No.3、No.712和No.797)的生长、对诱导虾青素形成的光盐因子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o.3、No.712和No.797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128d^-1,0.137d^-1和0.144d^-1;外加盐的量较大(4gL^-1)时导致雨生红球藻细胞数的减少,而外加盐浓度较低(2gL^-1)时,细胞数的反应因株系和光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盐和强光照均导致静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盐的加入仅在弱光照下诱导雨生红球藻3个株系的虾青素累积,在强光照下却导致件株系虾青素含量的下降,强光照下不外加盐时No.3、NO.712和No.797藻液的虾青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15、2.77和2.45mg L^-1。图1表2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