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13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661篇
基础理论   108篇
污染及防治   209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91.
以NaOH和KOH混合碱液作激发剂,偏高岭土为固体原料,利用相同的工艺,分别制得地质聚合物和沸石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对样品的物相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水溶液中氟离子的吸附处理,探讨了其吸附去除氟离子的效率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沸石样品主要以I型钾沸石和F型钾沸石为主,比表面积为74.4 m2/g,远高于地质聚合物的41.1 m2/g。地质聚合物及其原位合成沸石对水溶液中氟离子都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在pH<4,温度为30℃条件下,地质聚合物样品最大氟离子吸附容量可达236.97 mg/g,沸石样品的吸附容量略大于地质聚合物。地质聚合物样品对氟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而沸石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两者的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属化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692.
刘宝剑  蓝俊康 《四川环境》2007,26(4):93-96,101
土聚物是一种新型的无机聚合物,它具有类沸石似的网络结构,其分子链由Si、0、Al等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由于它的渗滤性低,对重金属元素不仅予以物理束缚也能进行化学束缚,因此利用它来固化重金属污染物的效果很好。同时,土聚物的强度又比由硅酸盐水泥制成的混凝土要高许多,因此其固化物还可被应用于道路或其他建设领域。但遗憾的是目前利用含重金属污泥制成土聚水泥的研究还基本属于空白阶段,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3.
本文介绍了抗浸防寒飞行服的研发历史,对抗浸防寒服的面料分类、结构设计、评价标准、测试方法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抗浸防寒服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94.
MBR中胞外聚合物累积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体系,探讨累积胞外聚合物(EPS)的组成、含量及其分布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PS经历一个低谷后,在35 d时出现明显累积,污泥比基质降解速率和污泥体积指数(SVI)也出现相应变化.体系中EPS总量及污泥中蛋白质与多糖比值的增加有利于污泥活性及其沉降性能的改善,EPS累积期大部分EPS存在于污泥中,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EPS与污泥活性及其降解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95.
不同泥龄下活性污泥絮体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对不同泥龄下污泥絮体的化学性状(胞外聚合物成分及含量)、物理性状(表面电荷)、形态性状(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泥龄对胞外聚合物总量及各组分含量的影响规律并不明显;多糖/蛋白质愈大,污泥絮体表面电负性愈强;污泥絮体的平均粒径随泥龄的延长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粒度分布愈来愈均匀;不同泥龄下,污泥絮体形态结构亦不相同,泥龄短时,絮体表面粗糙,结构开放疏松;泥龄长时,絮体表面平滑,结构紧凑;随着泥龄的增大,絮体分形维数逐渐增加.由于不同泥龄下所表现出的污泥絮体性状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污泥的絮凝和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696.
研究亚硝酸根离子在P(DMAEMA/HEMA)水凝胶中的吸附和扩散行为.结果表明,P(DMAEMA/HEMA)水凝胶可以有效地除去水溶液中的亚硝酸根离子,且在pH 4—6的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阴离子和季胺基团之间的吸附反应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使用Fick第二定律计算出亚硝酸根离子的扩散系数.在pH 4.0时,扩散初期和晚期的扩散系数范围为(2-4)×10~(-6)cm~2·s~(-1).并考察了单体浓度、温度、HEMA/DMAEMA比率及溶液浓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7.
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Gd掺杂SnO2电催化电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无机盐SnCl4·5H2O、Sb2O3、Gd(NO3)3为前驱体,制备稀土(Gd)掺杂Sn、Sb溶胶,以钛电极为基材利用该溶胶制备稀土(Gd)掺杂SnO2涂层电极.优化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Gd掺杂SnO2涂层电极的实验条件,研究了在不同加水量、柠檬酸量、pH值等条件下所制备的电极以苯酚为目标有机物的电化学降解特性,对所获得的电极进行了TOC测试及SEM、XRD和XPS等表征,分析并讨论了稀土掺杂对SnO2电极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掺杂SnO2涂层电极是可行的,稀土Gd的掺杂有利于SnO2电极电催化性能的提高,而且不同的加水量、柠檬酸量、pH值对电极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条件下,加水量(水与前驱体总量摩尔比)R为36、柠檬酸加入量(柠檬酸与前驱体总量之摩尔比)N为1.0、溶胶pH值为2时所制备的电极降解效果最好,电极最稳定.所获得的电极为纳米涂层电极,其表面涂层中SnO2、Gd2O3等催化活性物质的含量均较高,对苯酚的降解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98.
以载纳米过氧化钙海泡石为基本骨架,采用海藻酸钠包覆和镧离子交联研制了CPS60@SA/La复合材料,通过批量吸附实验和表征分析考察了其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所制材料具有良好的释氧性和除磷能力,纳米过氧化钙和镧位点是其主要的活性组分.随着缓释凝胶用量增加,磷的去除率也相应增加;CPS60@SA/La对高浓度磷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的描述,最大吸附容量为198.25 mg·g-1 (20℃);CPS60@SA/La在p H 3~9范围内均对磷酸盐有良好的去除能力,F-、HCO3-、CO32-和HA的共存对CPS60@SA/La的除磷效果有轻微抑制作用;在实际河道水体中,该复合材料可缓慢释氧,保持水体溶解氧浓度大约为8.51 mg·L-1,为泥水界面处的好氧微生物提供良好条件,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的磷酸盐均有良好的去除和固定能力,去除效果稳定,其使用有望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699.
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高,火灾事故愈发频繁,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乙烯基膦酸二乙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和商业电解液合成了阻燃凝胶聚合物电解质(DEVP-GPE),并对其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开展了电化学性能和火安全性能的研究。循环测试表明,石墨//DEVP-GPE//Li半电池在第1 000圈时的容量维持率高达88.7%,明显高于商业电解液(25.8%),磷酸铁锂//DEVP-GPE//石墨全电池在0.5 C倍率下循环100次的容量维持率高达80.2%,平均库仑效率为99.73%,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火焰燃烧测试结果表明,含磷DEVP-GPE的自熄时间仅为1.5 s。1 Ah容量级别袋式全电池的过热测试结果表明,阻燃型DEVP-GPE不起火只冒烟,而且不漏液。以上结果均证明制备的DEVP-GPE具有良好的火安全性能。通过对电解质热解过程的分析,含磷DEVP-GPE能够很好地限制内部电解液的挥发和热解,并且在燃烧时释放出磷自由基以中断燃烧链式反应。  相似文献   
700.
为解决纳米零价铁(nZVI)在应用中易团聚、易氧化的局限,以聚丙烯酸钠和聚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PAA)为载体,以茶多酚为还原剂,采用绿色合成法制备吸水凝胶包覆型纳米零价铁(PPAA-nZVI),并将其用于水中土霉素(OTC)的去除。通过SEM、BET、FTIR和XPS等表征了PPAA-nZVI的微观形貌和物化性质,探讨了OTC初始质量浓度、溶液初始pH和共存物质对OTC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能够还原制备nZVI,且成功将nZVI负载到PPAA内。随着初始OTC质量浓度的增加,OTC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当PPAA-nZVI投加量为0.5 g·L−1、OTC初始质量浓度为300 mg·L−1时,材料对OTC的去除量达到最大481 mg·g−1。pH对材料去除OTC的影响较小。PO43−和HA的存在对PPAA-nZVI去除OTC均有抑制作用。材料去除OTC主要通过Fenton氧化、OTC与Fe3+的络合以及材料表面活性位点的吸附3种途径。以上研究结果可为nZVI在净化污染水体中的OTC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