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2篇
  免费   624篇
  国内免费   1773篇
安全科学   720篇
废物处理   57篇
环保管理   378篇
综合类   4327篇
基础理论   840篇
污染及防治   329篇
评价与监测   355篇
社会与环境   304篇
灾害及防治   349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320篇
  2022年   365篇
  2021年   438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349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362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51.
我国典型城市PM_(2.5)空间分布均匀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本锋  汪巍  李莉娜 《环境工程》2015,33(5):109-113
随着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从2013年开始我国部分城市先期开展了PM2.5的例行监测,从中选取不同区域的典型城市,分析了PM2.5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城市PM2.5日均值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13%~26%,平均值为18%;我国南方城市PM2.5空间分布均匀性优于北方城市,北方城市冬、春季节PM2.5分布的均匀性较差,南方城市夏季PM2.5分布的均匀性较差;PM2.5的空间分布均匀程度与PM10接近,但明显优于其他气态污染物。综合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国家监测网内PM2.5监测点位的代表性能够满足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952.
天津市冬季颗粒物化学组成及其消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3年冬季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利用Andersen撞击式采样器采集了26 d的颗粒物样品,并进行化学组分分析,同步观测颗粒物吸收系数、数浓度、能见度及其他气象要素. 对比分析了污染日和清洁日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成的粒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Mie模型计算外混、内混、“核-壳” 3种混合态假设下颗粒物的消光系数、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 与实测吸收系数的比较可知,颗粒物的混合态可能更加接近“核-壳”态. “核-壳”态假设下颗粒物平均消光系数模拟值为(517.44±308.42)Mm-1,其中污染日平均值为(668.39±307.30)Mm-1,清洁日为(275.91±37.90)Mm-1,相对湿度对颗粒物的消光系数有显著影响. 污染日颗粒物中OM(有机质)、(NH4)2SO4、NH4NO3、EC和其他物质对消光系数的贡献率分别为30.4%、25.5%、17.7%、8.1%和18.3%,清洁日分别为49.8%、11.0%、7.2%、10.6%和21.4%. PM0.4~1.1、PM>1.1~2.1、PM>2.1~10的消光系数贡献率分别为69.6%±6.7%、13.9%±3.3%和16.5%±6.4%. 污染日高浓度的细粒子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亚微米颗粒物对消光占据主导地位,(NH4)2SO4、NH4NO3、OM是主要的消光化学组分.   相似文献   
953.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超高压容器的爆破压力进行分析,得到两个结论:1描述爆破压力实测值与理论值之比的随机变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2在双侧置信度为98%时,该随机变量分布参数范围为:均值应不小于0.984 50且不大于1.070 3,标准差应不小于0.071 82且不大于0.133 95,变异系数应不小于0.06710且不大于0.136 06。  相似文献   
954.
孙欣  聂百胜  余超  余金龙 《安全》2014,35(10):25-28
本文对国内近十年的重特大事故从其发生月份、时段、省份、行业四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国内重特大事故发生的一般性规律,即每年的3、10和11月份为重特大事故高发期;每天的下半天发生重特大事故的概率要大于上半天;重特大事故主要集中在山西、贵州、湖南、山东、河南、广西等省;每年发生较多的事故类型是高处坠落、机械伤害,多是由交通事故引起,在重特大事故中,发生最多的事故类型是瓦斯爆炸、透水;每年发生事故最多的行业集中在道路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  相似文献   
955.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8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近46.7%;  相似文献   
956.
以超滤膜法分析了生物预处理+人工湿地工艺系统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系统进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呈现"两头大,中间小"且以大分子量有机物为主的特点,该工艺对进水中各分子量区间的有机物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尤其对常规污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的0.5kD的小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显著,平均去除率达80%以上,这使出水中产生致突变物和消毒副产物的机率降低,从而使出水水质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957.
为了解决长钻孔取样暴露时间长、损失瓦斯量推算误差偏大的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试验系统对煤屑暴露初期长时间段内的瓦斯解吸规律进行试验研究,找出了极限瓦斯解吸量与吸附平衡压力的关系,并对Qt=K t和Qt=Q∞(1-eλt+A)两个理论公式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拟合效果和损失量推算误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公式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拟合效果显著,决定系数均在0.94以上。从损失瓦斯量的推算误差来看,前者在30 min内的推算误差较小,相对误差最大值小于7%,但随拟合时间段的向后推移,推算误差越来越大,最小值在40%以上;后者在30 min内的推算误差较大,相对误差都在24%以上,而在30~70 min和70~120 min内的推算误差较小,相对误差都在11%以下。因此,前者适合煤样暴露短时间内损失瓦斯量的推算,后者则适用于暴露长时间后的损失瓦斯量推算,联合两个公式,按时间段推算损失瓦斯量,就可以减少长时间段内的计算误差。  相似文献   
958.
对成绵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Pb和Cd)的质量比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污染特征和分布规律,并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分析路段Cu、Zn、Pb、Cd的平均单项指数分别为0.52、0.37、2.33、3.18,Cu、Zn污染等级为安全,Pb为中度污染,Cd为重度污染。分析路段为东北至西南走向,路段南北两侧综合污染指数从大到小为南侧无防护林段(3.36)、南侧有防护林段(2.39)、北侧有防护林段(1.87),北侧为轻污染,南侧有防护林段为中污染,南侧无防护林段为重污染,防护林可有效降低高速公路上车辆对路旁土壤造成的重金属污染。Cu、Zn、Pb和Cd的质量比在路基两侧随公路路基距离的增加变化较大,除南侧无防护林的Cu外,其余路段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峰值出现在35~50 m,随后逐渐降低,并不呈现简单的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959.
选取内蒙古某矿区在采煤层2种煤样,研究矿区砷的污染迁移规律。采用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煤样中砷质量比;对试样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灼烧试验,并在不同pH值下对燃烧后产物(粉煤灰和灰渣)进行淋溶试验,同时对砷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区两煤样在450~1 000℃灼烧过程中,砷的释放率分别从39.52%和21.88%升高到73.77%和65.89%;随温度升高,砷的释放率有增大的趋势;粉煤灰与灰渣中砷质量比平均值分别为8.76 mg/kg和6.87mg/kg,且多以碳酸盐结合态存在;粉煤灰中砷赋存形态及其质量比由大到小为碳酸盐结合态、水溶态、残渣态、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灰渣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其质量比由大到小为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残渣态、有机结合态、水溶态。淋溶试验表明pH值越小,粉煤灰中砷的淋出速度越快;淋溶量350 mL,pH=5与pH=7时粉煤灰中砷的淋出砷量分别占总淋出量的78.14%和76.65%,说明粉煤灰中砷更易析出。  相似文献   
960.
<正>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工业企业的总体数量、产业结构、地区分布、装置规模等都处于较大调整期,加上工业化前期的企业安全基础保障能力投入不足、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客观因素,使我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要从"事后管理"转变到"事前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再单一依靠传统的人工监管手段,很难建立起安全生产分类分级动态监管体系,事故高发的态势难以根本性好转。目前,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管理和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创新我国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和提升监管监察能力,显得尤其紧迫和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