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13篇 |
综合类 | 64篇 |
污染及防治 | 38篇 |
评价与监测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34.
新型高效三相分离器处理低浓度工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相分离器的工作原理 ,分析了三相分离器在目前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而合理的三相分离器。实验证明 ,采用这种新型的三相分离器 ,固液分离效率高达 93% ;另外 ,实验还表明其在处理低浓度工业废水方面是完全可行的 ,进水COD在 2 10 0mg/L时 ,COD去除率保持在 85 %~ 92 % ,有机负荷可达 8.4 5kgCOD/m3 ·d。 相似文献
35.
36.
根据谷氨酸提取工艺过程的要求研制了复合固液分离器 ,成功地用于谷氨酸晶体分离的生产作业 ,各项技术指标领先于国内外同类设备的水平。 相似文献
37.
研究了污泥淤砂分离器对分离原污泥所得的溢流污泥进行再分离时,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和分离分流污泥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淤砂分离器对溢流污泥进行再分离时,分离器的除砂效率为34.5%,分离度为1.60,与分离原污泥时相比,分离器的分离性能降低;分离得到的溢流污泥MLVSS/MLSS比值为0.406,仅比进料污泥增加了2.2%,未能进一步提高溢流污泥MLVSS/MLSS比值;分离得到的底流污泥浓度MLSS为16.81 g/L,仅为原污泥浓度的1.4倍,底流污泥SVI、CST分别为45.7 mL/g和1.37 s·L/g SS,与原污泥相比仅分别减小了9.3%和2.7%,溢流污泥再分离,会降低底流污泥的浓缩效果,降低底流污泥沉降性能、脱水性能的提高幅度,不利于底流污泥的处理处置。 相似文献
38.
污泥淤砂分离器是一种能够使活性污泥中污泥有机质与淤砂分离的设备。为了实现污泥淤砂分离器的结构优化,重点探讨了污泥淤砂分离器最重要的结构参数-排口比K(底流口直径Du与溢流口直径Do之比)对污泥淤砂分离器分离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排口比从0.32增加到1.0的过程中,分离器处理能力Qi基本保持不变,分流比S、分离效率η和底流污泥ρ(MLVSS)/ρ(MLSS)分别从0.084、24.7%和0.21增加到0.338、41.1%和0.33.4;污泥有机质富集率FMLVSS和淤砂富集率FMLISS分别从1.95和1.35减小到1.22和1.12。富集除砂所需要的K和分离器获得较高的除砂效率η时所需K不一致。污泥淤砂分离器排口比K设计为0.4~0.6时,能够获得较高的分离效率,并实现淤砂的富集排放。 相似文献
39.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5(4)
近日,北京市出台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新举措。其中提出,到2015年,餐饮服务单位餐厨废弃油脂回收处理实现规范化运行,规范收运率达到100%。在产生源头处,北京市要求餐饮服务单位按照相关标准配建或配置油水分离器、专用收集容器等设施设备,提高餐厨废气油脂回收专业化水平。在收运环节,对餐厨废弃油脂收集运输处理,北京市将实行属地特许经营服务制度,划定特许经营服务区域,明确收集运输和处理企业的经营服务范围、期限、服务标准等内容,向社会公布。在处置环节,北京市将引导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处理企业与生物柴油等化工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产业链接,实现废弃油脂的定点处置。 相似文献
40.
采用FLUENT模拟技术,应用可靠的物理模型、划分结构化网格,选用合理的模拟方法,对两种不同结构分离器单相流场和油气水三相分离效率开展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结构分离器切向速度流场衰减速度均较慢,采用渐缩式内筒结构的"2"型分离器切向速度对称性、极大值均优于"1"型分离器;两种结构分离器均存在两组"零轴速包络面",不利于分离器收油操作,需设计特殊的收油装置、收油结构;两种结构分离器分离效率均随处理量、溶气水量、分流比以及溶气比的增加而增加,但"2"型分离器分离效率明显高于"1"型,"2"型分离器溶气水量、分流比最优值明显小于"1"型分离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