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78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浅谈灾后心理创伤的安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渝 《防灾博览》2002,(5):19-20
今年由国家卫生部公布的《2002-201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中,已将“精神卫生救援”纳入其中,并且提出了要把精神卫生救援工作纳入到救灾防病和灾后重建工作里,还要求加快制定《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这里提到的“精神卫生”就是大家常说的心理卫生,所谓的“救援”是指心理上的安抚工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伤害事故的应急救护常识。  相似文献   
13.
硫化氢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化氢(H_2S)主要来自生产过程或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气。硫化氢是有强烈的臭蛋气味的无色气体。易溶于水,生成氢硫酸(一种弱酸)。溶于醇类、甘油、石油制品中。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燃烧及爆炸。硫化氢对铁等金属有强腐蚀性,也易吸附于各种织物。与许多金属离子作用,生成不溶于水或酸的硫化物沉淀。硫化氢用于分离和鉴定金属离子、精制盐酸和硫酸(除去重金属离子)以及制元素硫等。  相似文献   
14.
杨高义 《安全与健康》2002,(9):12-13,11
我们每天打开各种新闻媒体,便可耳闻目睹不少事故消息,诸如工伤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交通事故、中毒事故、倒塌事故、溺水事故等等.笔者作为一名安全工程师,常常感叹这些惨痛的消息包含着两大悲剧.悲剧之一是许多惨痛事件实际上是不断地在重复发生;悲剧之二是许多事故受害人有被救可能,却由于在场的人未掌握正确的急救法而眼睁睁地让其死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生物力学在煤矿安全科技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根据国内外现代生物力学的发展情况 ,结合我国煤矿安全的现状 ,探讨现代生物力学在煤矿安全方面的应用 ,并提出了现代生物力学在安全科技两个方面的应用 :①研究人体结构在冲击事故的破坏极限 ,对安全帽的防护性能做简略的生物力学分析 ;②骨力———电性质的研究对骨折愈合与康复的意义。笔者提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煤矿安全方面的研究能否从现代生物力学在人体安全保护、骨折治疗与康复、职业病防治机理等方面的应用去研究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使煤矿安全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据人民网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近日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并未提及全民的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建议将这项工作纳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急救体系建设中,制定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的总体规划,驾驶员等高危职业须强制接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8.
<正>学急救就像学游泳,一旦学会受用一生浙江省人大代表、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铁雄认为,应该进一步普及公众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如果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定的应急避险知识或者互救自救能力,或许可以大大降低灾难带来的伤害。"事实上,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还是衡量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发达国家已达到80%以上,但在中国普及率并不高。陈  相似文献   
19.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