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1篇
安全科学   52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352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31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我国劳动力流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特殊的流动特征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份1997-2009年的人口总抚养负担系数、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总人口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别对东部12省、中部9省以及西部10省的人口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抚养负担的下降对1997-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但中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小。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在吸引劳动力和有效利用劳动力方面差异扩大,反之落后。区域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减弱了抚养负担下降对本地的经济促进作用。本文提出,未来将更多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投向西部,是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经济均衡增长、产业顺利转移、解决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2.
该文从宏观流动模式、微观流动理论、中观社会网络理论等角度对劳动力流动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了不同时期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主要关注点。在二元经济分析框架下对国内研究进行理论梳理,认为当前我国诸多研究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未能从劳动力流动现象中得出本质性、规律性分析框架。结合对我国逐期出现的"民工荒"、"返乡潮"、"大学生就业难"、内地与东南沿海的"抢滩战"等劳动力流动现实的思考,提出挖掘引发各种劳动力流动现象的本质因素,构建有效解释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一般化理论是研究的重点。认为未来我国应该更加重视劳动力主体(劳动者)的偏好差异性,即劳动力的异质性:包括人作为个体对所有非经济因素主观偏好的差异。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和社会保障达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会更加关注非经济因素,此时异质性会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异质性劳动力的角度去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是本文提出的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93.
北京是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入境口岸之一。入京旅游流西向的扩散转移对省域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极大的直接促进作用,转移态是反映旅游流流向和流量的重要指标。在对我国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界定的基础上,利用转移态指数模型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入京旅游流向西转移态及其与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入京旅游流西向转移态对西部典型区经济的影响程度为:成渝泛西安云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并对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如何更好地吸引北京入境旅游"二手客源",以促进旅游业更快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4.
贸易开放、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主流国际贸易模型中充分就业的假设使经济学界忽略了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就业的分析,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则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供扩展的框架.将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扩展到存在贸易开放的情况后,本文发现如果一国的比较优势为制造品,贸易开放将会减少就业,这是因为制造品价格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而制造业部门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则阻碍了劳动需求的增加.为了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开放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并且考虑到就业的持续性,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动态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劳动力占比度量我国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不考虑劳动市场刚性时,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开放能增加就业;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较大时,劳动力转移过程反而促使贸易开放减少我国的就业,恰好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结果.该文的政策含义则意味着政府应努力降低劳动力市场刚性以促使贸易开放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95.
本着系统思想, 运用F AHP法,依据现有相关数据和多位专家意见,从产业自身发展、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产业与区域资源环境发展4个模块30个指标构建产业转移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包含指标间模糊关系矩阵和面向参评产业的模糊评价矩阵的评价模型。通过模型评价了2006~2009年江苏苏北各市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模型结果表明:苏北五市近年来承接的产业已获得较好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从可持续发展度的分值来看,苏北各市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还不高;相比于传统产业,各市目前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苏北五市承接的产业有较大的同构性。因此,苏北各市下一阶段应优先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错位承接转移产业并考虑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96.
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它是中央财政为建立和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及配套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但由于目前的考核机制是以经济增长目标为宗旨的,而且追求的是高投资、低消费和高增长的模式,从而使得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资金极有可能被任意的挪用和挤占,而产生资金的"瞄偏性"问题。本文从社会保障资金配置和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提升效率这两个方面,构建了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绩效评估指标结构体系,从而对转移支付绩效进行DEA评估。由所得的离散系数可知,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资金配置效率和提升状况效率的赋权分别为0.592和0.408。由于100个样本县市对社会保障及配套服务转移支付资金配置效率的均等化程度不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对社会保障及配套服务转移支付资金配置效率应赋予更大的权重。笔者认为,摒弃部分旧的评估指标、建立新的绩效评估机制是提高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层面上革新的支持.正如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客观规律一样,它的演进必将对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调整产生显著影晌.本文借助手对"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扩展,分析了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偏向与劳动力调整这一关键性问题.并且从两者的关系入手,设计衡量农业技术偏向的一系列关键性指标,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广东省农业进行实证测算.研究表明,广东作为主要的农业技术改良大省,其劳动力的调整与技术进步中劳动节约型指标呈正相关,与土地节约型指标呈负相关.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在劳动使用型技术偏向和资本使用型技术偏向始终互为格兰杰原因.农业技术进步不但直接与劳动壁技术和资本型技术都有关系,而且劳动使用型技术偏向是劳动力的格兰杰原因.最后,本文就如何解决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就业两者之闻的困局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8.
本文运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32个行业面板数据,将工业各行业研发总支出划分为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三个部分,在估算自主研发存量和技术引进存量的基础上,研究了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并考察了能源相对价格、FDI的进入程度以及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等因素.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自主研发对全工业行业和高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有显著负效应,对低能源强度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国内技术转移对全工业行业和低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有显著负的影响,对高能源强度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国外技术引进在所有样本中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均不显著.研究还发现,在低能源强度行业中,自主研发并没有与国外技术引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能源强度的下降;在高、低能源强度行业样本中,自主研发没有与国内技术转移形成互补优势,有助于能源强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99.
中国省际人均实际GDP是否平稳,对研究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及促进各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非对称指数平滑转移自回归的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1952-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年度人均实际产出的平稳性特征.结果显示,中国有11个省份非线性全局平稳在具有平稳性特征的省市中,上海、陕西和新疆3省人均产出变量向均衡调整的过程具有非对称特征,给出了实证结果的经济学解释和政策性含义.  相似文献   
100.
如何在保护库区生态的同时又促进库区经济的发展是库区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的出发点。在充分探讨库区生态补偿机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库区需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同时需要更多的借助市场的力量完善生态补偿的方式,推动补偿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库区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