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2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1032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77篇
环保管理   215篇
综合类   2500篇
基础理论   474篇
污染及防治   187篇
评价与监测   103篇
社会与环境   21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61篇
  2023年   356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掌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南京市城区细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浓度变化特征,于2020年1—2月期间在南京市主城区在线监测了PM_(2.5)、OC、EC浓度及气象要素。与应急响应前相比,应急响应启动后PM_(2.5)浓度下降了41.2%,EC浓度下降了57.9%,而OC浓度不降反增,表明停工停产显著降低了PM_(2.5)和EC浓度,但对OC浓度变化影响较小。在应急响应前,OC和EC浓度均呈现白天浓度低、清晨及傍晚浓度高的日变化规律;在应急响应后,EC浓度日变化不大且维持在较低水平,OC浓度呈现午后浓度低、午前和傍晚浓度高的变化规律。PM_(2.5)浓度在应急响应后的大幅减少导致光照辐射强度提升,有利于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有机碳(SOC)。在PM_(2.5)和EC浓度下降的形势下SOC浓度不降反增,同时OC与EC的相关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92.
近日,武汉市武昌区成为我国第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本文分析了武汉市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结合发展现状与实施情况,从资金来源、重点投资领域、政策支持方向及工作机制等方面,对武汉市气候投融资试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明确资金来源渠道,将稳定性更强的气候投融资财政支持机制建立起来;二是明确政策支持方向,为市场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三是明确重点支持领域,对与气候投融资要求相符的项目清单做出清晰界定;四是明确配套工作机制,做好气候投融资创新的风险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93.
以可见光响应型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为载体,介绍了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基本准则,归纳了助催化剂负载促进光催化制氢活性的原理,探讨了负载助催化剂调控g-C_3N_4制氢活性的策略。结合相关案例总结了助催化剂在促进g-C_3N_4光催化制氢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了表面助催化剂性能优化的调控方法,分析了催化活性与催化剂表界面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了目前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994.
湖南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湖南省沅江市(28°42′~29°11′N、112°16′~112°56′E)为代表,通过典型样区密集取样分析和同一区域的历史资料比较,研究了洞庭湖区农业用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趋势,发现稻田土壤有机碳在最近25a中稳步增加,而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2004年典型样区土壤有机碳均值为(26.66±4.93)g·kg-1,主要分布区间为20~35g·kg-1,比1979提高22.64%;其中耕作制度为双季稻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8.12g·kg-1,年均增加量约313.5mg·kg-1(年递增率为1.15%);耕作制度为一季稻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7.25g·kg-1,年均增加量约278.3mg·kg-1(年递增率为1.16%),耕作制度为水旱轮作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3.90g·kg-1,年均增加量约144.5mg·kg-1(年递增率为0.78%),而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 g·kg-1降低到了2004年的18.40g·kg-1,年均减少量约75.48mg·kg-1(年递减率为0.37%).方差分析表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减少未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洞庭湖区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均是重要的固碳场所,农业用地的土壤有机碳库是大气CO2循环的“汇”,而不是“源”.  相似文献   
995.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SCWO) has been drawing much attention due to effectively destroy a large variety of high-risk wastes resulting from munitions demilitarization and complex industrial chemical. An important design conside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is the information of decomposition rate. In this paper, 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dimethyl methylphosphonate(DMMP),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nerve agent VX and GB(Sarin) in its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under SCWO conditions. T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an isothermal tubular reactor with a H2O2 as an oxidant.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s were ranged from 398 to 633℃ at a fixed pressure of 24 MPa. The conversion of DMMP was monitored by analyzing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on the liquid effluent samples. It is found that the oxidative decomposition of DMMP proceeded rapidly and a high TOC decomposition up to 99.99% was obtained within 11 s at 555℃. On the basis of data derived from experiments, a global kinetic equation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DMMP was developed. The model predictions agree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996.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bstrates on the aerobic granulation process were studied using laboratory-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SBRs). Four parallel granules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GSBR): R1, R2, R3, and R4 were fed with acetate, glucose, peptone and fecula, respectively. Stable aerobic granules were successfully cultivated in R1, R2, R4, and smaller granules less than 500 μm were formed in R3. Morphology and the physic-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 granules fed with different carbon substra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four reactors operated under the same pressure. The aerobic granules in the four reactors were observed and found that peptone was the most stable one due to its good settleability even after a sludge age as short as 10 d. A strong correlation was testified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 granules and the properties of carbon substrates. The stability of aerobic granules was affected by extracellular polymer substances (EPS) derived from microorganism growth during feast time fed with different carbon substrate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perty of storage substance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its quantity. Optimal carbon substrates, which are helpful in the cultivation and retention of well-settling granules and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overall ability of the aerobic granules reactors, were found.  相似文献   
99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复杂、多维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中长期工作,需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本研究在总结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国家发布的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系统有机结合,并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动态管理的原则,探索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机制包括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策划、行动方案实施、工作绩效评价和持续改进四大方面,评价体系包括管理机制建设、行动方案策划、创新实践和管理绩效四大维度。通过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建设,以期推动企业系统、科学、有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相似文献   
998.
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我国能源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需持续规模化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负荷特性日益复杂,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在支撑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梳理“十三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和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未来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面临缺乏可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新能源发展规模和系统需求尚未充分衔接及各类调节性资源成本疏导难度大等主要问题;分析了国外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的建设情况及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和“双碳”目标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源网荷储各侧调节能力建设的重点方向,分阶段提出了面向“双碳”目标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999.
坡度和坡位对植烟坡地紫色土有机碳氮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坡度、坡位等地形因素对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以川西南植烟紫色土为对象,探究了坡度、坡位及其交互作用下不同层次(0~20、20~ 4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总体偏低,变异系数均为0~20 cm>20~40 cm,而碳氮比的变异系数则表现为20~40 cm>0~20 cm;(2)随坡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逐渐降低,其中有机碳和全氮在0°~5°与5°~20°间差异显著;相比于0°~5°,其他坡度土壤有机碳降幅为10.07%~ 28.69%,全氮降幅为3.72%~23.74%;(3)随坡位下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以全氮增幅较大,相对于上坡位,中、下坡位土壤有机碳增幅为6.48%~15.98%,全氮增幅为13.43%~ 30.34%.碳氮比随坡位下降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4)坡度主要影响有机碳含量变化,坡位则对全氮及碳氮比变化影响明显,坡度坡位交互效应尤其显著.总体来看,随坡度增大,土壤有机碳显著下降,坡位越高,土壤全氮下降越显著,土壤碳氮比上升越显著,尤以20~ 40 cm土层中上、中坡位碳氮变化协调性差,碳氮比随坡位增高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000.
重点行业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污染物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既是支撑落实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客观需要。文章以四川省水泥行业为例,总结产业发展及减污降碳现状,分析水泥行业减污降碳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从严控产能产量、实施原料替代、优化用能结构、开展技术创新应用、构建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五个方面提出水泥行业减污降碳实施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