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6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1000篇
安全科学   576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349篇
综合类   3208篇
基础理论   553篇
污染及防治   237篇
评价与监测   219篇
社会与环境   419篇
灾害及防治   338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266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59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388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呈波浪型上了四个台阶,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2亿t、3亿t、4亿t、twn t。总的来说,粮食产量呈现超伏涨落但缓慢上升的趋势。过去50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及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粮食增长逐渐由以前的单产和总产并重转变为以提高单为主。其次,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粮食增长主要信赖于水稻增产,80年代以后,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迅速下降,而小麦和玉米所占比重帽  相似文献   
52.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及保护对策--以吴江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耕地资源却日益减少,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使土地资源得以高速开发利用,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耕地数量变化上一个较典型的地区,在土地整理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以吴江市为例,定性和定量地对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本地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工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驱动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造成耕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如何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的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国家新的《土地管理法》中所要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本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进行保护对策研究时,除了采用通常各地已采取的一些措施外,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对本地区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本地区如何面以WTO的挑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3.
降水量时间序列变化的小波特征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利用小波变换对降水量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及突变特征进行了探讨。小波变换不仅能将降水量时间序列的频率特征在时间域上展现出来,清晰地给出各种时间尺度的强弱和分布情况以及早涝变化趋势和突变点,而且还能分析出其主要周期。以新安江流域黄山地区主汛期(5—7月)和年降水量为例,计算表明,其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尺度在时域中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同时分析出主汛期降水具有8年、19年左右的周期,年降水存在6年、19年左右的周期;研究还表明,主汛期降水与年降水的时间尺度变化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54.
生态旅游区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以张家界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旅游区在扩大接待能力,增加旅游注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景区生态环境。既要接持更多的过夜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又要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维持在安全的水平上,开发建设规模多大为宜,这是许多生态旅游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环境脆弱因子的建设规模容限值计量模型,并在典型的生态旅游区张家界进行了验证。通过计算得出了在不同的建设规模条件下,张家界景区最为脆弱的环境因子-总磷含量的变化状态。实证研究表明,宾馆规模容限值模型是分析生态旅游区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5.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方向和强度的关键因子 ,园地和林地的土壤质量大多得到明显改善 ,水田的Δ SQI多数呈下降的趋势 ,旱地的土壤质量变化比较复杂 ,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关。依此 ,本文探讨了定向培育土壤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56.
河北省水文地质环境变化及其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水文地质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环境变化的过程和致灾现状 ,指出了其脆弱性累进的原因 ,并提出了遏制环境恶化 ,减轻灾害影响与损失 ,调整人类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7.
以赤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8 OLI卫星影像获取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利用ArcGIS的水文、空间分析模块提取22个子流域,分析子流域不同形态氮(TN、NO_3~--N、NH_4~+-N)的输出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水河各子流域TN、NO_3~--N、NH_4~+-N浓度范围分别为1. 27~4. 13、1. 14~3. 97、0. 01~0. 35 mg/L。TN和NO_3~--N与流域内耕地、灌草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663 (p 0. 01)、0. 538 (p 0. 05)和0. 631(p0. 01)、0. 530(p0. 05),TN、NO_3~--N、NH_4~+-N与流域内耕地、灌草浓度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流域内耕地、灌草对TN、NO_3~--N输出均表现为显著的"氮源"作用。NH_4~+-N的相关系数为-0. 558(p 0. 01),耕地对NH_4~+-N输出起显著"氮汇"作用。TN、 NO_3~--N与林地的相关系数为-0. 673 (p 0. 01)、-0. 652(p0. 01),林地对TN、NO_3~--N输出起到了显著的"氮汇"作用。NH_4~+-N与林地的相关系数为0. 435(p0. 05),林地对NH_4~+-N的输出起"氮源"作用。各子流域的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受土地利用结构带来的面源污染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8.
秦巴山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估及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秦巴山区及周边地区共63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逐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站的降雨侵蚀力,借助Kriging空间插值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秦巴山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为3 696 MJ·mm/(hm2·h·a),年内变化呈单峰型,7月最大,占全年的26.6%;四季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代际间,20世纪80年代的降雨侵蚀力最大,90年代最小。年际间,年降雨侵蚀力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但未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和突变性特征。秦巴山区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不同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于787~8 858 MJ·mm/(hm2·h·a)之间;整体而言,年降雨侵蚀力随纬度增加而减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59.
针对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城市周边裸地显著增长但对其改造利用率低的问题,以山地丘陵型城市四川省绵阳市为例,采用1999~2017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包括裸地在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信息,重点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裸地的时空分布及土地转移特征,并以2017年裸地为例探讨了裸地改造利用的分类分区方法。主要结论有: (1)1999~2017年,裸地在研究区最高约占6.34%(2011年),最低3.91%(1999年),年均增长率1.64%,低于同期城市不渗水面的年均增长率9.74%。空间上,裸地主要分布在460~500 m的高程范围和坡度8°以下,沿城乡过渡带、城市开发区以及新修道路两边是裸地主要分布区。(2)1999~2017年,约61.35%的裸地由耕地转化而来,23.58%来源于林地,同期又有51.88%裸地转换为耕地,24.79%转换为城市不渗水面。(3)综合裸地所处区位、地形、景观格局等因素后将2017年裸地划为社区利用型、城市绿化型、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型、都市农业型以及生态修复型5大类改造利用型,以期为研究区城市化进程中的裸地改造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0.
丹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径流泥沙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准确把握其变化趋势对水资源管理及水土保持工作意义重大。该文基于荆紫关水文站1958~2015年径流和悬移质输沙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 检验法、距平累积法、滑动t检验法以及双累积曲线法,阐明了丹江流域近60年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径流泥沙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径流量与悬移质输沙量年际变化大,呈显著下降趋势,1958~1972、1982~1989年为丰水丰沙期,1972~1981年与1990~2015年处于枯水枯沙期,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分别在1983年与1989年发生突变。人为因素和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58.8%和41.2%,说明人为因素特别是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是引起丹江流域输沙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