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87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48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部,其核心区距秦皇岛市区约12km,面积240km2,2005年被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荟萃了新太古代至新生代中国华北地区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变化及生物进化等地质现象的精华,  相似文献   
172.
上个月到浙江省龙泉县出差,在街边一家不起眼的小饭馆吃饭,有一道"烧香菇"的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这道菜看似简单,却与我平时吃的味道大不一样。回来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烧香菇"早在我国古代就是一道有名的"长寿菜"。相传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时,正遇天下大旱,灾情严重。明太祖朱元璋祈神求雨,带头吃素数月,胃口不佳。这时,军师刘伯温正好从浙江龙泉回到南京城,特地将从他家乡带来的特产  相似文献   
173.
古车的起源     
车是人类最伟大、最重要、也最古老的发明之一。远在公元前约三千五百年左右,车就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境内),距今已有五千五百多年历史了。中国的车也出现得很早,并且一出现就已呈现成熟的形态。已出土的中  相似文献   
174.
仰视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星空,诸子百家,竞相争辉、星光灿烂。其中敬重生命、祈盼安康、趋福避祸方面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让人自豪感油然而生。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既是一种理念,也是成语。它是人类先哲们从远古洪荒、茹毛饮血开始,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思考。古代典籍中较早提到以人为本思想的是春秋时期的《管子》。  相似文献   
175.
《现代职业安全》2009,(12):88-90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之一。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始终把救灾防灾政策,也就是史书上说的“荒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76.
"车到山前必有路"。其实车到哪里都必须有路。不能开动的车从实质上说不能算是车,而要开动就必须上路。因此,无论从功能还是结构上说,路都是概念和现实的车的必然组成部分。鲁迅曾经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长期被当作至理名言,但是用在车道上则有些不对了。车道可不是人行小路,可以"走"出来的。它要求一定的宽度、长度、坡度、弯度,不可能单凭人走路自  相似文献   
177.
赐车惯例除了以法令形式规定的乘车礼制之外,尚有许多在传统制度和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于车马的风俗习惯之礼。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上对下的"赐车",就是由强制性的"车服制度"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惯例,就像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一样。如《诗经》中的"采菽"与"韩奕"两首诗,都描写了周王赏赐豪华的车子给"来朝君子"以作赠礼。这个惯例的形成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车服制度"是上面定的,它  相似文献   
178.
张涛  熊艺钧 《绿叶》2012,(5):70-74
19世纪后,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蓬勃发展起来,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在这之前,由于生存方式的限定,古代的人们与自然界有着远比我们更为密切的联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人对环境深刻而独到的认识,贯穿于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指导着中国古人的环境实践。  相似文献   
179.
宋豫秦  陈昱昊 《绿叶》2016,(4):34-39
城镇化打破了人水之间的传统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雨水循环的天然通道。雨水的流失徒增了市政管网的压力,甚至造成城市涝灾,同时也加剧了地下水位的沉降,进而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我国古代城市罕有水患,其因在于多采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化设计。继承和弘扬传统水文化所体现的朴素生态文明理念,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极具应用价值,是建设"美丽中国"、提高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0.
消失的乡绅     
刘毓庆 《环境教育》2016,(Z1):88-89
正传统的中国乡村,在当代人的眼里,可能是与贫穷、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只要从至今幸存的晋南村落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稼穑为宝""职思其居""居易俟命""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从这些连今天的大学生都不能完全理解的古典语汇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