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65篇
安全科学   49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92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模拟氮沉降对太岳山油松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持续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太岳山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分别作3种凋落物处理:对照(C)、去凋(B)、去凋+切根(A),并设计了4个氮水平:对照(CK,0 kg·hm-2·a-1,以N计,下同)、低氮(LN,50 kg·hm-2·a-1)、中氮(MN,100 kg·hm-2·a-1)和高氮(HN,150 kg·hm-2·a-1),研究了土壤呼吸速率在施氮后的连续变化,以及与温度、湿度、微生物生物量C、N、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去凋+切根、去凋、对照样方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基本都在施N后的第1 d处在最高峰,随即下降,切根+去凋、去凋处理样方的土壤呼吸速率在施氮后第3 d趋于稳定,而对照处理样方的土壤呼吸速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施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切根+去凋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而促进了去凋处理、对照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并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一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酶活性、土壤湿度的拟合关系不显著(p0.05),而与土壤温度的拟合关系显著(p0.05).以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构建的复合模型R s=aebTWc预测土壤呼吸的准确性高于单因子模型,施氮降低了每种凋落物处理指数关系模型(R s=aebT)的决定系数R2,并且施氮降低了切根+去凋、去凋处理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而对对照处理的Q10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2.
为了解Fe2O3纳米粒子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矿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探讨了Fe2O3纳米粒子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添加Fe2O3纳米粒子能够增强土壤呼吸作用,当Fe2O3纳米粒子加入量为10 g·kg-1时,土壤呼吸作用最强。本研究表明Fe2O3纳米粒子具有增强土壤有机碳分解矿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对不同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黄豆、玉米、水稻这3种农业秸秆为原料,崇明东滩围垦土地为试验样区,以景观植物地肤草为目标植物,研究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对不同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直接还田的土壤呼吸和地上植物量均高于对照组;黄豆秸秆还田后土壤呼吸相对最低,土壤有机碳最高,因此黄豆秸秆还田的土壤碳封存能力高于玉米和水稻秸秆.秸秆还田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以及β-糖苷酶、脱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与土壤呼吸相关性最显著.黄豆秸秆还田脱氢酶活性最低,相应的土壤呼吸也最低.黄豆秸秆纤维素、木质素和C/N含量最高,可降解性最低,表明黄豆秸秆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利用,因而还田后其土壤微生物活性最低,最终导致最低的土壤呼吸和较高的土壤有机碳.  相似文献   
54.
纳米银与石墨烯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暗培养试验分别探究了纳米银与石墨烯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不同影响.将不同剂量的纳米银(0、10、100、150 mg·kg~(-1))与高纯石墨烯(0、10、100、1000 mg·kg~(-1))分别与等量棕壤充分混匀,然后进行暗培养.在第3、7、15、30和60 d时取样,测定土壤脲酶、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脱氢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在培养期间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及CO2累积量.结果表明,所有纳米银处理均抑制土壤的呼吸作用,并且剂量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而石墨烯处理未对土壤呼吸产生显著影响.10 mg·kg~(-1)纳米银处理下,土壤真菌数量在整个培养期内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细菌在第60 d时也被显著抑制,但土壤放线菌数量无变化;与对照相比,100和150 mg·kg~(-1)的纳米银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10和100 mg·kg~(-1)的石墨烯处理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则均无显著变化.1000 mg·kg~(-1)的石墨烯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细菌与真菌的数量,却对土壤放线菌数量无影响.纳米银处理显著抑制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却对土壤过氧化氢酶与磷酸酶活性基本无影响.10和100 mg·kg~(-1)石墨烯处理对土壤脲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00 mg·kg~(-1)石墨烯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不同剂量的石墨烯在培养后期均对碱性磷酸酶产生抑制作用.总体来说,纳米银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石墨烯对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5.
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经过洗涤后,在5 d的时间里其内源呼吸耗氧量线性较好,可以采用处于内源呼吸阶段的活性污泥作为BOD5测定的载体,一方面能够确保测定初期快速启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测量范围,从而减小仪器的系统误差.活性污泥经过洗涤去除吸附的有机物后,将其制成浓度为200 mg/L左右的接种溶液用于低值BOD5测定,测量结果介于采用稀释法测定和差压计直接测定结果之间.当水中BOD5较低时,可以使用本方法进行测定,为测定低值BOD5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6.
为解决碳纤维缠绕式消防呼吸气瓶检验中因单机作业而存在的检验效率低、检验质量差、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问题,研究开发基于数字信息化的碳纤维缠绕式消防呼吸气瓶检验管理系统,该检验系统包括消防呼吸气瓶数据库、OA系统、呼吸气瓶检验软件和手机APP。利用二维码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呼吸气瓶数据库、检验软件、OA约检和报告审核审批系统、手机APP的数据传输。结果表明:该检验管理系统实现了呼吸气瓶检验的无纸化、过程的可追溯性、检验结果的防伪性等功能,其对于碳纤维缠绕式消防呼吸气瓶检验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7.
2020年11月下旬的一天,笔者来到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矿。和过去相比,这家投产35年的煤矿的地面工业广场变化很大。在探访了一个掘进区后,笔者突然想到工人的个体防护用品,于是折返回来,问这个区的党支部书记:"现在井下工人使用的是什么口罩?""我们使用的是3M的防尘口罩啊。"他一边回答,一边拿出一个包装盒,取出了一个带滤棉的口罩。说:"这种口罩,我们用了很多年了,效果很好。"他又介绍:"矿上也备有滤棉,供工人更换。"  相似文献   
58.
为避免因火区封闭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通过采集某矿井1 d内3个不同监测点的大气压力变化情况,建立大气压力波动模型并分析计算,同时建立火区内外压差100,750 Pa情形下的氧浓度模型进而获得火区内侧氧气浓度因呼吸效应,在不同压差、体积大小火区、风阻、瓦斯涌出量、封闭时刻等多因素耦合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评估火区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井下大气随地面大气周期波动,封闭火区内、外侧之间的气压差因外界大气波动呈现16 h的余弦波动和8 h的线性波动周期变化;密闭质量好的火区具有更好地抗干扰性,内侧氧浓度的降低主要依靠瓦斯稀释;密闭质量差的火区,内侧氧浓度易受到火区涌出瓦斯、外界涌入大气双重影响;火区氧浓度在2%~12%之间波动,以至火区存在发生瓦斯爆炸的可能性;火区内外压差较大时,氧浓度波动变化幅度更大,危险作用持续时间更长。结合火区氧浓度波动模型,可有效地对矿井火区采取安全的防范措施,避免瓦斯爆炸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59.
读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出门戴口罩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佩戴口罩才是正确的呢?一定要佩戴N95口罩吗?安大夫:近期,口罩成了被抢购的稀缺品,特别是N95口罩,简直成了当前最抢手的防护用品。防范疫情,不仅要佩戴口罩,更要正确地佩戴口罩。但佩戴什么样的口罩要基于个人暴露于疾病的风险来考虑。不同情况下,需要佩戴的口罩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60.
为全面认识驾驶人行为及风险感知并分析行为成因,从驾驶人生理因素着手,从驾驶人视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肌肉骨骼疾患3个方面梳理国内外驾驶人行为及风险感知的研究成果与研究不足。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的生理疾病对其驾驶能力和危险感知存在显著影响;生理疾病严重程度与异常驾驶行为中的一般性失误、危险性失误行为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疾病严重程度越高,出行失误行为的频率越高;之后可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着手,针对驾驶人的不同属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