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6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449篇
安全科学   828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315篇
综合类   1834篇
基础理论   342篇
污染及防治   204篇
评价与监测   134篇
社会与环境   181篇
灾害及防治   386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60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Fe-TiO2(Fe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通过XRD(X射线衍射仪)、SEM(扫描电镜)、EDX(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和UV-Vis谱对其形态、结构、组成和性质进行表征. 采用Fe-TiO2催化剂脱除气态Hg0(元素汞),研究了该催化剂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的脱汞效果,并考察了Fe3+的最佳掺杂比. 结果表明:在Fe-TiO2光催化剂中,TiO2以锐钛矿相形态存在,当Fe3+掺杂浓度〔以n(Fe)/n(Ti)计〕达到0.010时,所制备的Fe-TiO2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的脱汞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54.76%和18.92%. 提出了Fe-TiO2光催化脱汞的可能机制:Fe3+掺入TiO2结构中,使TiO2的导带与Fe3+的d轨道发生重叠,导致TiO2能带变窄,从而扩展了可见光的响应范围;Fe3+在TiO2中作为一个浅俘获阱,当其俘获光生电子以后,光生空穴能够继续扩散到TiO2表面发生表面化学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超氧自由基O2-和·OH,对Hg0进行氧化;当Fe3+掺杂浓度大于0.010时,由于过多的Fe3+成为了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的俘获位,从而使俘获的电子-空穴对通过量子隧道效应复合的概率增加,同时,活性氧化物种O2-和·OH相互消耗,抑制了光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602.
稀酸预处理铜藻制备生物乙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暖温带海洋生态环境生物修复的首选物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原料进行生物乙醇的制备,以稀硫酸水解后的还原糖收率为响应值,考察水解温度、液固比、水解时间和w(H2SO4)等参数对水解效率的影响. 为优化稀酸水解铜藻预处理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稀酸预处理工艺参数的回归模型,并与酶水解及发酵相结合验证了铜藻稀酸预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①稀酸水解铜藻的最优工艺参数. 水解温度为120 ℃,液固比为20∶1,水解时间为2.00 h,w(H2SO4)为4.50%. ②稀酸水解铜藻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水解时间和w(H2SO4)的非线性作用显著. ③对经最佳稀酸预处理工艺处理后的铜藻粉进行酶水解,其还原糖收率为44.05%,是未预处理下的8.14倍,并且后续进行发酵后,乙醇产率达7.80%,是未预处理下的2.00倍. 表明铜藻是一种潜在的生物乙醇原料,稀酸预处理方法对铜藻生物乙醇的制备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03.
为了揭示铅对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L.)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精油组分的影响及茴香植株对铅的吸收累积特性,本试验采用水培方法,在霍格兰营养液中加入铅,设计0(对照)、1 mg·L^-1、5 mg·L^-1、10 mg·L^-1处理,研究了不同铅质量浓度对茴香植株生长、精油组分及茴香植株对铅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铅质量浓度处理对茴香植株的形态、生物量、色素质量分数、碳和氮质量分数、铅的吸收累积及精油组分均有影响。随着铅质量浓度的增加,茴香植株的株高呈降低趋势,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真叶数大致也呈降低趋势,但仅10 mg·L^-1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的最大叶长差异均不显著,最大叶宽仅对照与5 mg·L^-1处理之间差异显著。随着铅质量浓度的增加,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铅处理后的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地下部鲜质量和干质量呈逐渐升高趋势,但铅处理后的地下部鲜质量和干质量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根冠比呈逐渐增加趋势,但仅10 mg·L^-1处理显著高于对照。随着铅质量浓度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均呈降低趋势,且均低于对照,叶绿素a/叶绿素b以5 mg·L^-1处理最高,但仅显著高于1 mg·L^-1处理。铅处理后,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均高于对照,但仅1 mg·L^-1处理和5 mg·L^-1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全氮质量分数与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各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除1 mg·L^-1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外,其余铅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的全碳质量分数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茴香植株对铅的吸收累积显著增加。不同铅质量浓度处理下的反式-茴香脑含量和含氧化合物均显著低于对照,以5 mg·L^-1铅处理最低,而柠檬烯含量和单萜类化合物均显著高于对照,以5 mg·L^-1铅处理最高;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呈降低趋势,且均低于对照。因此,铅能抑制茴香植株的生长;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茴香植株对铅的吸收累积显著增加;铅处理能影响茴香精油组分,显著降低反式-茴香脑和含氧化合物含量,而显著提高柠檬烯和单萜类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604.
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也是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湿地土壤动物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湿地退化和恢复响应的重要生态指标。近年来基于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的单一研究颇多,对湿地土壤动物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亦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关于湿地土壤动物和湿地退化与恢复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论述了湿地土壤动物在湿地恢复过程的机制和优势,阐述了湿地土壤动物研究现状与进展,表明湿地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湿地恢复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湿地土壤动物及其与湿地恢复的关系,认为湿地土壤动物的动态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生态功能的变化,建议深入探索土壤动物对湿地退化和恢复的响应机制。关于土壤动物对湿地生态指示功能的研究,是恢复生态学和湿地重建领域未来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人为干扰过程以及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变化规律的关键。今后要进一步融合土壤动物和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为一体,把不同强度干扰下湿地土壤动物生态学及其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及湿地植被结合起来,从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变化角度阐明湿地生态系统对不同强度干扰的响应机制,为深入探索不同强度干扰下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和机制,从而为退化湿地恢复与部分重建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5.
环保部于2013年5月23日颁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以下简称《指标(试行)》)已实施有9个月。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参照《指标》要求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编制生态文明规划。然而,实际工作中发现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合理性有待商榷。本文通过对问题指标进行分类探讨,将指标存在的问题分为四大类:指标定义亟待完善、指标标准设定偏高、指标数据获取性差和参考标准有待更新。根据不同类型指标问题的特点,分别对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和解决方案,为环保部对《指标(试行)》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06.
<正>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2年本刊被引用计量指标:核心总被引频次1 184次,核心影响因子1.004,核心即年指标0.115,核心他引率0.86,核心引用期刊数260,核心扩散因子21.96,核心权威因子519.49,核心被引半衰期5.9,学科扩散指标17.33,学科影响指标1.00。《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选用的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些期刊是在经  相似文献   
607.
太湖蓝藻水华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MCs)的生物累积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已成为最近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太湖的不同区域(梅梁湖、西部沿岸区、南部沿岸区和湖心区)采集不同体重和体长的白鲢,利用固相萃取方法提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白鲢不同器官中MCs的3种异构体MC-RR、MC-YR及MC-LR的含量,结合不同湖区的相关水质指标分析了MCs在白鲢体内的累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白鲢不同器官MCs的含量由高到低为:肠壁肾脏肝脏肌肉心脏,且肠壁累积的MCs显著高于肾脏、肝脏、肌肉和心脏。MC-RR含量是白鲢各器官累积MCs的异构体的主体,约占MCs的60%。梅梁湖鲢鱼的肌肉、肾脏和心脏中MCs均高于西部沿岸区、南部沿岸区和湖心区。生物指标(体重和体长)是影响白鲢肾脏内MCs和MC-RR含量以及肠壁内MCs含量重要因素。太湖水质指标总磷(TP)、藻细胞数量、湖泊营养指数及环节动物数量尤其是TP对白鲢肝脏累积MCs产生明显影响,TP、总氮(TN)、铵态氮(NH4-N)、内梅罗指数和环节动物数量尤其是NH4-N对肠壁累积MCs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08.
为了解圆明园水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现状,掌握圆明园生态修复区长期恢复状况,于2017年对圆明园水系末端长春园开展水质、大型水生植物、蜻蜓目(Odonata)昆虫、鱼类(Piscium)和软甲动物(Malacostraca)的调查.结果表明:圆明园经过园区内水生生物群落的净化作用,水质基本达到地表Ⅲ类~Ⅳ类水体标准,属于...  相似文献   
609.
以非粮作物鲜芭蕉芋为原料,利用丙酮丁醇梭菌CICC 8012发酵生产丁醇.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CD),选取初始糖浓度、接种量、中性红、乙酸铵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以丁醇产量为响应值的数学模型.对模型求解得到:初始糖浓度62.25 g/L,接种量为10.81%,中性红为0.81 g/L,乙酸铵为0.574 g/L时,最终的丁醇产量为12.83 g/L.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丁醇发酵产量达到12.73 g/L,证明了模型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610.
太子河流域水生态功能Ⅱ级区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流域水生态功能Ⅱ级区是实施流域层面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依据. 以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分区指标筛选技术方法研究,通过指标的空间变异性、主导性及其与水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高程、坡度、坡向和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备选分区指标中筛选出适宜分区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ISODATA(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方法)非监督分类方法划分了太子河水生态功能Ⅱ级区. 结果表明,高程和NDVI具有良好的空间敏感性、主导性以及与水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可以反映地貌和植被对太子河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太子河流域水生态功能Ⅱ级区划分的适宜指标. 采用上述指标可将太子河流域划分为3个水生态功能Ⅱ级区:①上游山地森林河流水生态亚区,平均海拔511m,区内以浅水性鱼类和激流性大型底栖动物为主;②中游丘陵森林河流水生态亚区,平均海拔282m,区内以溪流性鱼类和缓流性大型底栖动物为主;③下游平原农业河流水生态亚区,平均海拔65m,区内多受人类活动干扰,以耐污性大型底栖动物为主,少见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