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440篇
安全科学   219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135篇
综合类   1066篇
基础理论   191篇
污染及防治   166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灾害及防治   19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采用3种电子受体(硝氮、亚硝氮、氧),在SBR反应器中分别驯化了具有稳定除磷能力的聚磷污泥。对比研究了不同聚磷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组分与含量,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对EPS中有机物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以硝氮、亚硝氮为电子受体的聚磷污泥EPS平均浓度较为接近,分别为115.6mg/gVSS、133.5 mg/gVSS,由厌氧段至缺氧段,EPS总浓度有所下降。以氧为电子受体聚磷污泥的EPS平均浓度相对较高,为194.5 mg/gVSS,由厌氧段至好氧段,EPS总浓度略有升高。不同聚磷污泥的EPS组分均以胞外蛋白为主,占EPS总量的53%~65%,多糖与核酸占EPS总量28%~34%、5%~7%。三维荧光光谱显示3种聚磷污泥EPS均具有芳香结构蛋白质、可溶性代谢物的荧光峰,另外,以硝氮为电子受体的聚磷污泥还具有明显的腐殖酸类物质的荧光峰。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受体对聚磷污泥EPS的组分、浓度、有机质类别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微塑料在陆地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塑料通常指粒径<5 mm的塑料颗粒,其已成为海洋和陆地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关于陆地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该文从陆地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物的含量、主要来源、迁移转化途径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当前对其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关于微塑料污染物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3.
近年来我国棕(褐)地数量不断增加,棕(褐)地的存在给周边的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对于棕(褐)地区域需要进行再开发利用,而棕(褐)地区域在修复治理前后的污染程度需要进行评价研究,为棕(褐)地区域治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文章主要对研究区的棕(褐)地周边的特征污染物即重金属Cu和Cd带来的污染进行评价,对传统的内梅罗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应用到棕(褐)地周边重金属污染评价实例研究中,并利用GI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表示,并分析污染程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4.
在高陡岩质边坡覆绿工程中,岩体裂隙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岩体裂隙可以截留和储存土壤、水分以及营养物质并保持稳定,同时导通水分和空气,构建出完整的适宜植物生长的地境。这对边坡的生态恢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整合锦屏山高陡岩质边坡进行岩体裂隙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地质学理论,通过对岩体裂隙空间、裂隙的优势方向、裂隙的连通性以及裂隙内的温湿度条件等当地岩体裂隙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良好的裂隙条件可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地境条件要求,为人工构建地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理论依据。通过对岩体裂隙的有效利用,能够使复绿工作种植的植物长期稳定的生长,从而帮助生态环境向可自我调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5.
将1,3,5-三乙炔基苯与2,7-二溴-9,9-二苯基芴进行Sonogashira-Hagihara偶联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种共轭多孔有机聚合物(命名为LNU-15).该聚合物的骨架分解温度在350℃以上,且不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LNU-15主要以1.379nm的均一孔径存在.由于单开放通道、大量的强亲和力结合位点以及π共轭结构,LNU-15对碘具有优异的捕获能力,获得2,400mg/g的捕获量.根据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可知, LNU-15对碘的吸附速率常数为0.003g/(g·min),理论平衡捕获量为2,490mg/g.实际捕获量为理论量的96.4%.此外,LNU-15可在空气中加热或乙醇溶液中可逆释放碘,且具有一定的循环稳定性.LNU-15破解了由孔隙堵塞造成的“死空间”以及客体分子不易进入骨架的问题,可用于环境碘污染控制,并为核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6.
通过将不同含量马来眼子菜残体堆积在沉积物中,分析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以及流变特性变化,明确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对表层沉积物性质的影响.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后,发现随着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的增加,表层沉积物密度呈指数型下降趋势,并伴随着浮泥形成.同时,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沉水植物残体在沉积物中的腐解导致了沉积物的絮凝和团聚.且沉积物胞外聚合物(EPS)中高比例的多糖/蛋白质使沉积物颗粒不易沉积,有利于浮泥形成.此外,流变试验中沉积物的屈服应力值与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呈指数衰减(R2=0.97),当堆积量超过0.4%后,浮泥屈服应力逐渐稳定,易于发生再悬浮现象.因此,本研究加深了对沉水植物残体在沉积物腐解对沉积物性质影响的认识,并对沉积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现场注聚受益井堵塞物样品进行组分分析,配合XRD法、扫描电镜(SEM)/能谱法、红外光谱(IR)法、色谱(GPC)法多种表征手法,以及堵塞物动态模拟评价、长岩芯动态驱替实验研究了J油田注聚受益井堵塞原因。结果表明,堵塞物的无机成分为不配伍产生的垢、黏土矿物和铁盐沉淀,有机成分为三价金属离子交联产出聚合物形成的胶团;聚合物在酸性条件会与Al~(3+)、Fe~(3+)发生配位作用,生成聚合胶团水不溶物,且交联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加深储层伤害。  相似文献   
98.
革制品作为一种天然优质生物资源,在国内外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消费市场。20世纪以来,铬鞣法因具有其他鞣制方法无法企及的性能,被制革业广泛接受。但传统铬鞣过程中铬吸收率低,大量含铬废水的排放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解决制革工业中的铬污染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从材料、工艺、废液综合治理等角度对铬鞣制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高吸收、低污染的综合治理技术无疑成为当前最值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从高吸收铬鞣助剂,特别是超支化聚合物新型高吸收铬鞣助剂的角度对现阶段高吸收铬鞣技术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以后清洁化制革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采用包含萃取剂的大孔聚合物处理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废水处理技术-包含萃取剂的大孔聚合物体系。试验表明,本方法具有投资少,操作费用低,处理效果好的特点遇一个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可靠,高效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0.
基于PMF模型及地统计的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4,他引:1  
韩琳  徐夕博 《环境科学》2020,41(11):5114-5124
为定量评估不同土壤重金属来源带来的人体健康风险差异,选取山东省章丘市为研究区,系统采集425处土壤样品,测定As、Cd、Cr、Cu、Hg、Ni、Pb和Zn共8种土壤重金属含量,采用描述性统计特征评估土壤重金属富集状态,进一步利用受体模型正定矩阵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和地统计技术确定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分配,最后基于重金属来源构建健康风险定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①表层土壤中As、Cd、Cr、Cu、Hg、Ni、Pb和Zn含量均超出背景值,但未超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表明土壤重金属出现一定的富集.②土壤重金属来源可分为3类,Cr和Ni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当,且与风化母岩空间分布趋势相近,为自然来源,Cd、Cu和Zn受道路运输控制为交通来源,空间分布上受道路布局影响明显,Hg、Pb和As元素含量高值区与工业区城区分布相对应,工业排放和燃煤加剧Hg在土壤中的富集,属于工业来源,其来源占比最大约为41.85%,交通来源和自然来源分别为33.79%和24.36%.③不同种元素在手口、呼吸和皮肤接触暴露途径下产生的非致癌与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儿童最大致癌(36.53%)与非致癌风险(36.01%)的重金属来源均为工业源,而交通源是成人的最大致癌(34.98%)与非致癌风险(37.06%)来源,重金属来源和暴露途径的差异化规避是降低重金属健康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