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55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1篇
综合类   170篇
基础理论   14篇
社会与环境   107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41.
442.
443.
444.
“民工荒”:揭示出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春季以来,不但福建、“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甚至在江西、湖南等一些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招不到农民工的“民工荒”现象。“民工荒”反映的是我国农村适龄外出务工人员供不应求的问题。“民工荒”现象除了因大量需求适龄农村劳动力行业的快速增长原因外,存在着诸如政府提高粮价、取消农业税等支农政策导致的“推力”不足,  相似文献   
445.
446.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线性加权求和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5504.39 km2、22645.34 km2、66833.96 km2、68720.99 km2,分别占陆海国土的8.93%、13.04%、38.48%、39.56%。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447.
从城乡聚落规模的大小、结构、分布三个基本属性出发,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张家港市为案例地,以土地利用数据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揭示了1995-2015年间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县域城乡聚落数量显著减少、用地规模显著增加。(2)城—镇—村规模结构从“凸字型”经“金字塔型”向“橄榄型”方向演化;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等级的城乡聚落的成长速率不同;城乡聚落的齐夫指数偏大但增长放缓,规模结构总体上符合位序—规模法则。(3)城乡聚落规模分布的不均衡程度不断增强,但极化发展速率逐渐减小;空间集群分布特征显著,聚类中心分布趋于均衡化;城乡聚落用地的时空变化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以城镇用地变化为主。(4)驱动机理是由地理环境、区域经济、交通网络、制度与管理四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构成的“四轮”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448.
正城镇化,是中国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与载体。如何进一步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弭城乡差别,是中国今天正在继续的现代化进程所无法绕过的、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城镇化一头牵着城市,一头牵着乡村,一面承载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面担负着修复生态与保护环境的重任。农民的出路问题、农业的生态问题、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都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这一实践过程中去解决。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449.
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部署。在这些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行呢?201 4年1月底,安徽省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副所长、研究员谢培秀,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安徽农  相似文献   
450.
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案例,运用熵值法计算长三角地区2008—2018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城乡融合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高”结构向“Σ”转变的空间演变特征,空间融合发展水平和社会融合发展水平的高值区大致呈现出“Σ”的空间分布特征,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高”的圈层结构特征,生活融合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地理探测器模型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高级化、财政支农支出比例、财政分权有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产业结构偏离、城乡基本建设支出比例不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从时间变化上看,政府力量在逐步减弱,市场力量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