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23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95篇
综合类   215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流域—海湾是推动国家陆海统筹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基于陆海统筹构建水环境测管协同模式是实现水环境治理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厦门湾为例,通过梳理其水环境污染治理实践,识别了流域—海湾水环境系统监测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出构建陆海统筹的监测—管理协同治理新模式的建议:通过健全流域—海湾监测管理评估协同机制、加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管理、推动建设陆海一体化生态环境信息智慧协同平台等对策,提升九龙江流域—厦门湾水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新时代流域—海湾系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2.
许妍  梁斌  马明辉 《环境保护》2022,(12):13-15
本文全面分析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三个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需求,阐述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和总体思路,指出“十四五”时期,陆海统筹实施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主攻方向是强化陆海统筹的氮磷污染物联防联控,深化河流—海洋生物生态协同保护,推进海洋环境风险精准防控,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海湾。  相似文献   
73.
王艳  王彪  卢士强  雷坤 《环境保护》2022,(11):44-47
长期以来,长江口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文章分析了长江口生态环境存在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问题突出、海洋突发事故风险仍然存在、公众亲海空间及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要强化流域—海域污染协同控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海洋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4.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为了科学全面认识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厘清未来的发展出路,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区域协调、产业协同、交通组织、城镇体系演变、跨区合作、要素配置、流域统筹、一体化路径、绿色低碳发展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其发展中仍然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区间交通割裂、行政壁垒尚存、流域生态协作不健全、产业协同发展不足、绿色经济体系较弱等突出问题。长三角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需要综合各学科各专业的理论知识,从不同视角持续关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学命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首先要创新机制缩小区域内部发展差异,强化综合交通一体化的基础支撑,更要突破行政边界的制约;其次要创新机制体制来保障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与配置,通过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来夯实一体化;再次要促进土地要素向长三角集中使用,提高长三角地区土地承载能力,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要素保证;然后要优化人口就业空间结构,加强城际间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强化大江大河等重大流域的省际统筹与合作,共同提升长三角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绿色一体化发展;最后更要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通过科研突破与市场机制来实现低碳发展,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打造流空间世界级枢纽,以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以上观点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5.
陆海统筹已成为美丽海湾建设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其中,陆海气氮磷污染协同治理是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但其缺乏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梳理了陆海气环境介质与界面过程的监测、模型(流域-河流模型、河口-近海模型、大气沉降模型等)的研究现状、技术难点和发展趋势。为加快推进流域-海域综合治理,亟须建立陆海气氮磷污染监测-模型-评估-决策体系。建议加快陆海气界面氮磷通量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构建陆海气集成或耦合模型,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探究氮磷污染来源、主要输移通道、跨界面过程和机制。提出了未来研究重点:1)基于监测与模型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2)构建陆海统筹视角的富营养化评估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3)创新分区分类环境容量核算与分配方法;4)研究海岸带环境污染多目标治理优化方案;5)开展海岸带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互馈模拟与多主体协同决策,助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6.
湾区的区位优势与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频繁地带,闽江口的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基于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针对闽江口生态服务功能区和生态问题风险区内的重要生态要素单元开展了1∶5万环境地质调查,以陆海统筹理念为指导,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湾区实际,增加了沿海山体、沙质岸线防护林、无人低覆被率海岛等多项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建立了湾区陆海统筹双评价方法技术体系并完成了闽江口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为湾区城市群走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基础支撑。研究表明:沿海第一道山体是湾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对沿海城市抵御台风和沙化侵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岛关乎国家海洋权益,面积越小、植被覆盖越差、离岸越远的无人岛屿,生态安全风险越高;海岸带处于陆海交互的连接带,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重点区,也是连接陆、海生态斑块的关键区,相对陆域,生态系统更脆弱;岩性为中粗粒花岗岩的沿海裸岩,是水土流失的高发区,也是岸线淤积的风险区。  相似文献   
77.
为全面掌握环胶州湾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环胶州湾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 442-2008),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环胶州湾区域进行了综合监测与评价,建立了环胶州湾区域陆海统筹监测评价体系,完善了胶州湾水质监测网络,摸清了环胶州湾区域直排海污染源状况及环胶州湾区域土地利用状况。针对综合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胶州湾污染源的排放状况掌握不全面、河流入海通量的测算不准确、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预测不能实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入海河流监测、实行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建立自动监测站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8.
城乡发展演变经历了由分离到对立再到融合的过程。阐述了城乡关系和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重点对国内外协调城乡发展理论与模式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在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研究重点与尺度、研究方法上的不同,试图为城乡二元结构较突出的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及促进城乡和谐社会的构建方面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制开发"海军航空装备保障统筹图绘制系统",实现海军航空装备保障管理智能化,有效利用保障资源,提高保障工作效率。方法采用C/S和B/S模式相结合,前台以NevronNETVision为系统开发平台,后台数据管理采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通过网络计划技术和AOE网分析技术,实现图形绘制和确定关键路线。结果通过导入Excel工作薄,实现统筹图、甘特图、资源载荷图的自动生成,提供可视化的图形编辑和统筹图的规范性检查,能进行关键路径、时间参数计算和人员负荷分析。结论 "海军航空装备保障统筹图绘制系统"智能、高效,为海军航空装备保障管理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0.
选取中国6大城市群中的11座代表性城市为研究区域,将监测站点划分为城区、郊区和乡村站,进而分析各城市间PM2.5浓度的城乡差异规律.结果表明,同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或同一城市的城区、郊区、乡村站间PM2.5日变化皆较为相似.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城区PM2.5浓度最高,高于郊区7.8%~9.7%,高于乡村11.3%~16.9%,而粤港澳大湾区和内陆城市群(成渝、长江中游、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郊区PM2.5浓度最高,高于城区2.6%~11.2%,高于乡村16.7%~26.5%.各城市间城乡PM2.5浓度差值的日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可呈单峰(如上海)或双峰(如杭州)变化,极值可出现在白天(如广州),亦可在夜间(如深圳).PM2.5的排放与传输扩散共同对11城市城乡PM2.5浓度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