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90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02篇 |
废物处理 | 118篇 |
环保管理 | 740篇 |
综合类 | 1978篇 |
基础理论 | 86篇 |
污染及防治 | 202篇 |
评价与监测 | 57篇 |
社会与环境 | 115篇 |
灾害及防治 | 3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77篇 |
2020年 | 122篇 |
2019年 | 139篇 |
2018年 | 121篇 |
2017年 | 108篇 |
2016年 | 126篇 |
2015年 | 194篇 |
2014年 | 527篇 |
2013年 | 252篇 |
2012年 | 353篇 |
2011年 | 333篇 |
2010年 | 283篇 |
2009年 | 308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351篇 |
2005年 | 307篇 |
2004年 | 211篇 |
2003年 | 171篇 |
2002年 | 134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采用A/O工艺处理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量为500 t/d,运行两年来,效果稳定,处理结果表明:对COD、BOD5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4.7%、98.1%和86.4%,出水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且该工艺具有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管理方便等一系列优点。 相似文献
502.
503.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本文以哈尔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为例,分析本工程的电磁辐射污染源,采用类比方法,预测和评价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电磁辐射防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04.
最新出炉的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不争事实,需要各行各业都积极应对。
全球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这对北京来说是一大蛊事,但同时人们不免会担心,奥运会是否会给北京的气候带来更大的压力?毕竟奥运会期间,会有很多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将会是奥运期间的一大“消耗品”,其燃料会给北京的空气带来污染。另外,奥运会期间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北京带来新的污染。那么,以绿色奥运为主题口号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目前筹办情况如何,是否真正体现了“绿色”,在节能方面有哪些举措?是否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贡献?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部长余小萱。[编者按] 相似文献
505.
目前臭气处理技术发展趋于组合工艺方向,兼顾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研究采用生物洗涤和化学吸收组合工艺,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开展除臭工程试验。试验分2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启动运行生物洗涤塔,考察生物洗涤塔对H_2S和NH_3的处理效果,并研究生物洗涤塔中活性污泥吸收液成分及性状;第二阶段,在继续运行生物洗涤塔的基础上,启动运行化学吸收塔,考察整个双塔系统对H_2S和NH_3的处理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展机理分析和应用验证评价。研究表明除臭系统运行稳定,对H_2S和NH_3去除效果良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06.
一般黏性土作为武汉地区基坑工程中常见土层,对其工程特性与其物理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对提高深基坑支护技术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研究武汉地区基坑工程典型一般黏性土的物理力学特性,以武汉地区45个基坑工程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及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地区一般黏性土的工程特性与其物理力学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地区基坑工程一般黏性土的静力触探指标PS值变化范围为0.8~1.6 MPa,标准贯入指标N值的变化范围为3~7,土体饱和度较高,可塑及压缩性中等偏高,这将对基坑及高层建筑沉降变形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一般黏性土的含水率、孔隙比、液限系数与直剪试验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c、值间呈负相关关系,一般黏性土的压缩模量与直剪试验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c、值间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地区基坑工程设计的参数取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07.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7)
"十一五"期间,滇池入湖河流治理未考虑河流分类的特点,几乎按照统一工程治理,一些技术应用较少考虑适用条件(如地域性)的影响,使得目前入滇河流治理尽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包括污水收集率低,面源治理效果有限,水源补给量少等。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入滇河流后续治理的重点与方向。为此,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包含14项适合滇池流域入湖河流污染治理的新技术体系,并从点源、面源、底泥、生态需水量、水质及水生态6方面详细分析相关治理技术指导不同类型入滇河流治理的适应性与可行性;同时,以盘龙江为案例,结合新技术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后续治理技术体系建议,以期为入滇河流后续治污工程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08.
509.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