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5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1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1篇 |
废物处理 | 12篇 |
环保管理 | 83篇 |
综合类 | 673篇 |
基础理论 | 50篇 |
污染及防治 | 117篇 |
评价与监测 | 24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构建了铁碳-O_3/H_2O_2体系降解矿化垃圾床渗滤液尾水中有机物,并考察了体系O_3、铁碳及H_2O_2投加量、初始pH值和反应时间对铁碳-O_3/H_2O_2体系处理渗滤液尾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铁碳投加量为3 g·L~(-1),O_3投加量为9.798 mg·min~(-1),H_2O_2投加量为2 mL·L~(-1),初始pH值为3的条件下,反应10 min后,渗滤液尾水的COD和UV_(245)分别从711.96 mg·L~(-1)、0.19下降至295.04 mg·L~(-1)、0.10.类比实验结果表明,铁碳-O_3/H_2O_2体系对渗滤液尾水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去除率,且可生化性得到提高(BOD/COD从0.04增加至0.40).紫外-可见和三维荧光光谱显示,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且腐殖质的分子缩合度降低.最后,采用SEM-EDS、XRD和XPS技术对铁碳-O_3/H_2O_2体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解析,发现铁碳-O_3/H_2O_2反应的机理为铁碳微电解反应、铁氧化物-H_2O_2非均相芬顿反应、O_3/H_2O_2、铁碳-O_3非均相的高级氧化作用和铁基胶体对有机物的吸附沉淀作用.研究表明,铁碳-O_3/H_2O_2体系是一种能够有效去除矿化垃圾床渗滤液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2.
1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危废渣库选址的环境经济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经济适宜性是以实现保护环境的同时通过选择场址降低渣库或填埋场投资、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危废渣库选址的各限制因素逐层分析并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理论权重同时进行检验,结合各比选场址的实际情况确定实际权重,并对选址的环境经济适宜性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环境经济最适宜场址。该方法适用于多个渣库或填埋场场址的初步选址判断,将渣库或填埋场的环境经济适宜性选址由定性分析转为定量评定,增强了环境经济选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后续渣库或填埋场多个比选场址的初步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125.
苍南县状元内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设计,分别对封场总体方案设计中垃圾堆体修整、封场覆盖、渗沥液收集与导排、填埋气导排收集、绿化工程等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129.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机浓度高、成分复杂的污水,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们身心健康影响极大。本文详细介绍了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及国内外各类控制技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是源头控制重点,处理是保障的污染控制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0.
对某刚投入运营的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地下水和渗滤液进行采样分析,选取14个污染指标作为评价因子,以《地下水质量标准》中推荐的方法和改进综合评价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并分析了水质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氨氮超标,主要受临近鱼塘和养猪场的排泄物影响。渗滤液挥发酚超标,与初期填埋废物成分相关。地下水样中氨氮浓度高于渗滤液,说明填埋场投入前初期附近地下水补充源氨氮指标贡献值高于渗滤液入渗。14项评价因子监测数据表明,渗滤液对填埋场地下水收集系统水质量的影响不明显,总体水质较好。由于改进综合评价法同时考虑了污染最大值和最大与次大权重单项因子,其得出的地下水质评价结果能更客观地反映评价区地下水的实际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