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3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652篇
安全科学   232篇
废物处理   139篇
环保管理   169篇
综合类   1420篇
基础理论   316篇
污染及防治   355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68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Ni was effectively recovered from spent electroless nickel (EN) plating baths by forming a nano-nickel coated activated carbon composite. With the aid of ultrasonication, melamine- formaldehyde-tetraoxalyl-ethylenediamine chelating resins were grafted on activated carbon (MFT/AG). PdC12 sol was adsorbed on MFT/AC, which was then immersed in spent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bath; then nano-nickel could be reduced by ascorbic acid to form a nano-nickel coating on the activated carbon composite (Ni/AC) in situ. The materials present were carefully examin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electro- chemistry techniques. The resins were well distributed o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urfaces of activated carbon with a size of 120 ± 30 nm in MFT/AC, and a great deal of nano-nickel particles were evenly deposited with a size of 3.8 ± 1.1 nm in Ni/MFT. Moreover, Ni/AC was successfully used as a catalyst for ultrasonic degradation of 2.6-dichloronhenol.  相似文献   
112.
采用高锰酸钾和硫酸亚铁反应制备铁锰复合氧化物,考察其吸附活性黑染料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比较原位生成的和提前制备的铁锰复合氧化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铁锰复合氧化物对活性黑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过滤之后的去除率较高;染料废水中的硫酸根离子会降低去除率,而氯离子则无明显影响;染料废水的pH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较小;原位生成的铁锰复合氧化物的吸附容量大于预制的铁锰复合氧化物固体。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分析,推测出铁锰复合氧化物中丰富的表面羟基(Mn-OH、FeOOH官能团等)在吸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3.
以水体中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TPH)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凹凸棒石复合二氧化硅气凝胶进行净化石油类污染水体研究,主要考察复合气凝胶使用量及环境要素对去除水体中T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纤维复合气凝胶与污染水体的质量比为1:60,对TPH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受pH变化影响较小;当NaCl浓度在0~100 g/L,MgCl2浓度在0~2.5 g/L时,复合气凝胶对水体中TPH的去除率几乎不受盐度的影响;Fe3+、Mn2+、NH4+、NO3-均能促进复合气凝胶对TPH的去除,但受其浓度变化影响较小,同时,凹凸棒石纤维复合气凝胶对上述离子也有微弱的去除作用。研究成果为凹凸棒石复合气凝胶在实际石油类污染水体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4.
以刺槐豆胶(LDG)、海藻酸钠(A)为材料制备复合凝胶珠,探讨反应时间、碱性品红浓度、温度及pH对复合凝胶珠吸附碱性品红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凝胶珠对碱性品红的吸附在180 min后达到平衡,pH=8为最佳吸附pH,同等条件下,复合凝胶珠对碱性品红的吸附优于活性炭,其对碱性品红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  相似文献   
115.
针对纳米Ti O2光催化剂回收困难、成本较高等问题,采用溶胶-凝胶法在表面包覆了Si O2的磁基体Fe3O4上负载Ti O2,制备出一种具有光催化作用的核壳结构Ti O2/Si O2/Fe3O4功能纳米颗粒。通过TEM、XRD等对其包覆效果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 O2、Ti O2包覆的醇∶酯∶水的比例分别为4.6∶12.3∶1和30.3∶12.5∶1时可以得到包覆均匀的Ti O2/Si O2/Fe3O4功能颗粒。在可见光和紫外光的照射下,Ti O2/Si O2/Fe3O4光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率分别为85.16%和78.86%,使用5次后颗粒的回收率仍能保持在75%以上,具有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并且可重复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116.
专利资讯     
正专利名称:铝塑分离再生利用系统专利申请号:CN201220363682.9公开号:CN202700829U申请日:2012.07.25公开日:2013.01.30申请人:安徽华翼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一种铝塑分离再生利用系统,涉及铝塑分离技术领域,系统按工艺步骤依次包括破碎机、磨粉机组、除尘装置、物料提升机和铝塑静电分离机组,所述破碎机与磨粉机组之间设置有螺旋上料装置,磨粉机组与除尘装置之间通过管道密闭  相似文献   
117.
下一步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应从执法管理、加强创新、金融扶持和简政放权四个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118.
当前复合燃料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计算普遍采用IPCC排放因子法,此法的运用需要依赖准确的燃料消耗计量、燃料氧化率和燃料低位热值等数据,其缺省因子是否适合有待商榷。本文通过采用实地监测手段,在获得了企业固定排放源设备的相关参数后,采用IPCC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时间比法、负荷法和热值分配法等几种方法对企业GHG排放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IPCC排放因子法的计算结果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而热值分配法可以较好地对燃烧复合燃料的固定燃烧源GHG排放量进行计算。建议有条件的地区采用监测法对固定燃烧源GHG排放量进行计算,而采用热值分配法对燃烧复合燃料的固定燃烧源拓展时间段的GHG排放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19.
石墨-活性炭纤维复合电极电吸附处理含盐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盐废水是目前水处理领域的难点,作为一种新型的除盐技术,电吸附技术具有众多优点.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碳基复合材料,石墨-活性炭纤维复合电极,并考察了其应用于电吸附的影响因素和除盐效果.在电压为1.6 V,停留时间为60min,极板间距为1 cm时电吸附装置的除盐效果最优.用其分别对精制棉黑液和叶绿素铜钠废水进行了处理.电极对数为8对时对经酸析处理后的精制棉黑液的电导率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8%和75.6%;电极对数为6~8时对叶绿素铜钠生产废水的电导率的去除率能超过50.0%,COD的去除率约为13.5%.  相似文献   
120.
向文英  张志明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2792-2797
为了提高污泥细胞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应用能力,采用壳聚糖包埋固定活性污泥,制备了粒径2~3 mm的壳聚糖活性污泥复合吸附剂SCTS.以吸附溶液中CrO2-4的吸附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制备过程中采用的2种固化液及5种发泡剂进行比选,考察了固化液浓度、发泡剂量、交联剂量、活性污泥与壳聚糖用量比值及发泡温度对SCTS吸附能力的影响,由正交实验确定影响因素主次顺序及最优水平组合.结果发现,固化液浓度、发泡剂量、污泥与壳聚糖用量比值及发泡温度对SCTS吸附能力影响较强,影响次序为固化液浓度发泡剂量活性污泥与壳聚糖用量比值发泡温度.最优水平组合为4 g·L-1三聚磷酸钠(STPP)固化液、剂量为吸附剂质量10%的NH4HCO3发泡剂、活性污泥与壳聚糖用量比值0.5、发泡温度100℃,此时CrO2-4吸附率最高可达97.3%.该吸附剂的制备研究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