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3篇
  免费   405篇
  国内免费   736篇
安全科学   1405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688篇
综合类   2938篇
基础理论   417篇
污染及防治   133篇
评价与监测   175篇
社会与环境   703篇
灾害及防治   310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344篇
  2022年   449篇
  2021年   469篇
  2020年   333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507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写入《环境保护法》,标志着中国将以强制性法律手段实施国土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本文介绍了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原则、划定类型和方法,分析了划定实际推动过程中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生态红线体系的思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从已有法定保护区域入手,将现有法定空间管控范围进行梳理和归纳,以维护云南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目标,按分区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定,完成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再将工作向纵深推进,在县市开展"多规合一"工作阶段落地。同时,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制度创新,应建立一套综合管理体系,以划定范围为管控基础,建立红线区切实可行管控办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渠道和补偿机制。通过生态红线政绩考核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终推动国土空间管控体系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22.
以龙口市为例,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尝试应用面向对象的理论构建评价系统; 结合RS、GIS技术与数学模型方法提取评价因子,建立基于GIS栅格数据的空间模糊评判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龙口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优等级占总面积的24.75%,良等占41.78%,中等占5.29%,差等占28.18%,但与1996年相比有下降趋势;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明显,表现为从西北沿海到东南内陆逐渐好转; 3个典型分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各异,其变化趋势也有所差别; 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工业生产建设、人口迁移等因素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及演变起主要作用. 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并对比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可确定该方法合理有效, 是对当前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23.
基于空间尺度效应的西南地区植被NPP影响因子探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参数,研究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MODIS NPP数据、气象数据、 DEM数据、人口密度数据、 GDP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R/S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西南地区及其六大地貌单元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探究植被NPP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地貌单元中,除青藏高原南部外,其余地貌单元植被NPP均表现为改善态势,其中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表现为极显著改善.西南地区的植被NPP变化斜率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西南地区及各地貌单元植被NPP呈上升趋势的区域面积均大于呈下降趋势的区域面积,但未来植被NPP变化趋势均以下降为主.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除云贵高原植被NPP空间分异主要受气温影响外,海拔是西南地区及各地貌单元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其中,海拔∩温度对西南地区植被NPP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大.地...  相似文献   
224.
土壤有机碳作为最大陆地碳库,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全球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结合环境因子,使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预测了黄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0~20 cm和0~100 cm的SOCD范围分别为0~14.82 kg ·m-2和0~32.39kg ·m-2,均值分别为3.48 kg ·m-2和8.07kg ·m-2,储量则分别为2.76 Pg和6.48 Pg;②各生态系统类型中,0~20 cm的SOCD从大到小依次为:森林>水体与湿地>其他>草地>农田>聚落>荒漠,0~100 cm的SOCD从大到小依次为:水体与湿地>森林>其他>草地>农田>聚落>荒漠,SOCR从大到小皆为:草地>农田>森林>荒漠>水体与湿地>聚落>其他;③黄河流域SOCD的分布主要受常数项、剖面曲率、NDVI和降水的影响,曲率和粉砂对深层的SOCD的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降水、NDVI和常数项(除森林外)是影响各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曲率和粉砂则仅对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得出了黄河流域SOCD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可为黄河流域碳平衡、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治理恢复与巩固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5.
近年来,我国以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居民长期暴露在PM2.5环境中会造成健康损伤,可以增加特定疾病过早死亡.郑州市PM2.5浓度年均值远高于国家Ⅱ级标准,对居民健康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基于网络数据爬取建立的高空间分辨率人口密度网格,依据室外浓度监测数据和城镇居民源排放量,评估了包括室内和室外暴露的郑州市城镇居民的PM2.5暴露水平,并采用综合暴露-反应模型量化了相应的健康风险,最后评估了不同削减措施与空气质量标准对降低城镇居民PM2.5暴露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9年郑州市城镇居民的时间加权PM2.5暴露浓度年均值分别为74.06μg·m-3和60.64μg·m-3,下降了18.12%.其中室内暴露浓度占时间加权暴露浓度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3.58%和83.01%,对时间加权暴露浓度下降的贡献率为84.06%. 2017年和2019年郑州市与PM2.5  相似文献   
226.
基于中国资源型城市2003—2018年面板数据综合测度城市转型绩效,采用空间马尔科夫链、空间计量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特征及其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逐渐提升,与此对应的是区域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四种类型资源型城市之间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成熟型城市贡献最大;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发展格局由以跨越区为核心的“多点式”零星分布向先行区为核心的“组团式”聚集形态演变。(2)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在不同时期存在状态转移的可能性,具有滞后区、起步区、跨越区和先行区4个趋同俱乐部特征,空间马尔科夫链表明转移趋势存在明显空间关联性,状态转移通常出现在相邻等级之间,较少有“跳跃式”转移现象,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特征。(3)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存在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空间区位的异质性特征,经济产业转型、社会生活转型和生态环境转型是发挥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的政策冲击分析表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对城市碳减排具有积极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227.
为研究陕西省安康市富硒核心区—岚皋县高硒土壤的空间分布及主要农作物硒含量特征和主要来源,本文在岚皋县采集了767个表层土壤样品,其中在高硒区(佐龙镇和民主镇)按行政村地块为单元,共加密采集了409个土样以及18个土豆、35个玉米和14个基岩样品,测试了其总硒含量.结果表明:(1)岚皋县北部典型高硒区—佐龙镇和民主镇的土壤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38 mg/kg (范围为0.02~37.39 mg/kg)和3.11 mg/kg (范围为0.05~16.96 mg/kg),均远高于中国(0.29 mg/kg)和全球(0.40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的背景值.(2)佐龙镇和民主镇表层土壤硒含量大于0.40 mg/kg的面积分别占各自乡镇面积的99.18%和75.79%.(3)佐龙镇中部地区的硒含量较高,民主镇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硒含量较高.高硒区的土豆(硒含量范围为0.04~1.78 mg/kg,平均值为0.49 mg/kg)和玉米(硒含量范围为0.01~2.82 mg/kg,平均值为0.69 mg/kg)的富硒率均超过68%.(4)高硒区土壤富硒的最主要原因是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的富硒地层大面...  相似文献   
228.
直接大红4BE染料吸附脱色真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梯度富集培养,筛选到一株偶氮染料直接大红4BE吸附脱色真菌HS-DY08,该菌在基础培养基中,30℃、150r/min条件下,24h内对浓度为30mg/L的直接大红4BE的吸附脱色率达92%。脱色液动态扫描结果显示,随着HS-DY08菌株对染料的吸附脱色降解,直接大红4BE的吸收峰(526nm)明显降低,中间产物(325nm)的吸收峰逐渐升高,且染料吸附过程中菌体生长量增加,表明菌株对染料的吸附脱色过程中伴随着对染料的生物降解和利用。不同的共基质底物对直接大红4BE吸附脱色能力的促进作用依次为:PDB>葡萄糖>蛋白胨>NH4Cl。结合形态特征及显微观察结果,初步鉴定HS-DY08为青霉属(Pemnicillium sp.)。  相似文献   
229.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就影响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讨论。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植物、污水的营养水平、基质、温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230.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土地盐碱化作为一种地质环境灾害,严重威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盐碱地形成机理、动态变化监测的研究已经较多,但盐碱地演化预测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典型地区通榆县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区域内1992~2001年土地盐碱化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条件约束空间分析测算模型对全县未来49年内的土地盐碱化演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50年,通榆县盐碱地总量将达到380 581.4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4.80%。其中,轻、中、重度盐碱地在盐碱地总量中所占比例将调整为24.54%、29.04%和44.39%。高、中覆盖草地、耕地和水库将将是未来新增盐碱地的主要来源。条件约束空间分析测算模型为区域土地盐碱化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