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60篇
安全科学   20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589篇
基础理论   107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108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太湖五里湖底泥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五里湖是太湖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为对其治理提供依据,在该湖区设置了4个采样点,对底泥的表层样、柱状样、间隙水样和上覆水体作了重金属和营养盐分布测试,并作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以地积累指数评价,五里湖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轻度,总体可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标准,根据超出背景值的倍数分析,五里湖重金属含量顺序为Cu>Cd>Pb>Hg>As>Cr。重金属含量表层(0~5 cm)相对较低,第二层(5~10 cm)和第三层(10~20 cm)是主要的污染沉积层,这与底泥沉积特征是相对应的。表层底泥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较高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介于0.757 6~0.862 2之间,显示了污染物质的同源性。表层底泥和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湖水,相对于湖水呈可释放状态,是湖体内源污染之一。  相似文献   
182.
太湖东北部沉积物理化特征及磷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太湖东部和北部8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理化性质及磷赋存形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物各理化性质与磷赋存形态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的总磷含量为307.43~1454.39 mg/kg,阳离子交换量为15.18~22.68 meq/100g土,有机质含量为1.66%~3.45%;颗粒组成以粉砂级和粘粒级为主,占总量的54.39%~76.83%;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和长石,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为主,其次是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沉积物中氧化物以SiO2、Al2O3和TFe2O3为主,且它们的含量随沉积物中总磷含量的不同变化较大。磷的形态以无机磷为主,污染较重沉积物中铁/铝磷的含量明显升高,有机磷的比例降低,钙磷变化不大。沉积物的各理化性质与磷赋存形态间关系密切,随着沉积物中总磷含量的增加, 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的含量都逐渐升高,细颗粒含量(<2 μm)逐渐增多,铁/铝形态的磷在总磷中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3.
保卫湖泊     
今年四五月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等国内几个湖泊连续暴发蓝藻"水华",甚至严重地影响了周边城市的供水安全.湖泊--这一由陆地洼地积水而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其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4.
本文根据太湖流域的环境特征,探讨性地提出了太湖水域环境保护功能区的划分,其目的是为了管理好太湖、利用好太湖。  相似文献   
185.
太湖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太湖已成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中一切矛盾的集中区,在分析太湖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分区原则和划分指标,提出了太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分区意见。  相似文献   
186.
骄阳六月,江苏省废金属管理工作会议在苏州市东山太湖之滨举行。会上,苏州市在长效管理、保护资源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87.
1太湖水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太湖是我国淡水湖的一颗明珠,在八十年代初,水质尚保持洁净状态,湖体水质大部分保持11级水标准。十几年后的今天,太湖11级水标准的湖面面积已从八十年代的69%下降到30o左右,m级水已从八十年代的300上升到70%,局部低于Ill级水的严重污染区域已从1%上升到14%。总之,太湖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水体已有富营养化的趋势。变化趋势见表1。从国家环保局太湖监测中心1995一1996年监测资料(见表2)看,污染最严重的是无锡五里湖、梅梁湖。湖体区COD还基本维持11类标准,总磷在Ill-IV类标准之间,总氮已达到…  相似文献   
188.
采用原状土样分离技术,研究了太湖地区几种主要水稻土示同颗粒中重金属元素Pb、Cr、Cd的分布,结果表明这些元素在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中分配迥异,重金属含量在>0.25mm的粗颗粒和<0.002mm的细颗粒中较高,且与土壤有机碳有密切的关系;重金属元素主要积累于>0.25mm的粗颗粒中,Cd的粗颗粒积累比Pb、Cr更强烈,耕层土壤重金属的颗粒分配因土壤种类不同而异,并响应于土壤环境变化,提出以分馏系数表示重金属在土壤颗粒的分配特点。  相似文献   
189.
生物预处理是当前给水处理去除水中氨氮和有机物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改善水的理化性质且利于后续常规工艺的运行.针对以太湖水质的特点,跌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成为首选方法.通过对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运行效果的分析,提出了在低温季节最优的水力停留时间.污染物在生物接触氧化中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而在HRT<1.6 h范围内HRT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0.
夏季盛行风对太湖北部藻类水化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6年7月1日至10月17日对太湖北部湖区进行了6次综合调查,重点分析了夏季盛行风向和风力与太湖北部藻类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持续 风向,是表层藻类在下风区和迎风岸产生聚集的重要驱动力,湖流流向影响甚小。当主风向为SE时,表层藻类生物量和chla含量,成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的倾向性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