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57篇
  免费   1055篇
  国内免费   1480篇
安全科学   4794篇
废物处理   262篇
环保管理   1422篇
综合类   8816篇
基础理论   1091篇
污染及防治   604篇
评价与监测   791篇
社会与环境   698篇
灾害及防治   914篇
  2024年   203篇
  2023年   595篇
  2022年   703篇
  2021年   780篇
  2020年   510篇
  2019年   526篇
  2018年   404篇
  2017年   513篇
  2016年   578篇
  2015年   689篇
  2014年   1277篇
  2013年   790篇
  2012年   911篇
  2011年   951篇
  2010年   768篇
  2009年   800篇
  2008年   1169篇
  2007年   1072篇
  2006年   836篇
  2005年   767篇
  2004年   552篇
  2003年   467篇
  2002年   500篇
  2001年   412篇
  2000年   328篇
  1999年   377篇
  1998年   297篇
  1997年   286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282篇
  1994年   240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本文通过调查川西高原大骨节病典型病区饮水水源类型和水化学特征,研究和探讨了病区不同流域、不同水源类型水的矿化度、PH值、腐植酸等与患病率的关系及病情与饮水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骨节病是诸多地质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饮水中的低矿化度、低总硬度、K++Na+、Ca2+、Mg2+、Cl-、SO24-、HCO3-等偏低...  相似文献   
192.
结合天气形势,地面观测资料和WRF-CMAQ模式,分析了2017年7月8~15日成都市一次罕见持续O3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量化了各个物理化学过程对此次污染过程的相对贡献,并通过敏感性实验分析了四川盆地内O3及其前体物的区域传输和本地光化学反应对此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O3持续污染过程主要是因为四川盆地内盛行偏东风,导致盆地东部城市群的O3及其前体物经区域输送到成都及周边地区,加之成都市出现小风、气温升高等气象条件进而形成,属于典型的传输性爆发污染.持续污染形成的主要物理化学机制体现为日间气相化学过程贡献为稳定的正值,加之输送过程贡献出现爆发式升高,进而导致近地面O3小时净增量迅速上升且高达50μg/(m3·h),随之O3浓度迅速响应,产生爆发式增长.此外,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此次成都市O3持续污染的形成受区域输送影响较受本地光化学反应影响更为明显.O3污染爆发前上游地区高浓度O3及其前体物沿流场输送并在成都及周边地区不断积累,导致日间O3浓度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93.
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划方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农村环境污染发生的广域性、分散性和随机性等特征,采用清单分析法,核算了农村环境污染物COD、TN、TP排放量和排放浓度,并以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和污染类型划分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划方法,提出了区划原则、分区方法和命名方法.采用上述方法,在江苏省进行了应用研究,将江苏省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共划分为3个一级区和13个二级区,对不同级区实施分区管理和分类控制,分区结果可以为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4.
华北地区冬半年空气污染天气客观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利用2013—2016年冬半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空气污染资料、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采用PC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T-mode)客观分型方法对华北地区冬半年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天气分型,并探究不同月份不同天气型对应的空气污染状况及污染气象参数分布特征,进而从污染气象学的角度揭示重污染潜势天气型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冬半年海平面气压场共对应9种天气类型,其中,5型(均压场型)、6型(高压内部型)和8型(高压后部型)为3种重污染潜势天气型,冬半年对应的PM_(2.5)均值浓度分别为144.11、136.99和148.26μg·m~(-3),而1型(T型高压前部型)和3型(低压底部型)为两种清洁天气型,冬半年对应的PM_(2.5)均值浓度分别为97.12和80.83μg·m~(-3);重污染潜势天气型对应的边界层结构呈现出稳定能量大、混合层厚度和通风系数小的大气层结稳定的静稳天气特征,其能够反映大气污染潜势;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同一天气型,其在不同月份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污染潜势天气型研究中分月份进行.本研究可为华北地区空气污染潜势预报及大气重污染预报预警的客观化、自动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5.
基于景观结构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深圳市龙华镇为中心的324km2正方形区域为例,以1988~1996年期间的5幅景观遥感解译图为基本信息源,根据不同时段景观元素的结构特征,构造一个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系统空间采样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变量空间化.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可以解释生态风险的空间特征和内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988~1996年,工作区内的生态风险强度不断增加,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大;南北方向为景观人为改造活动的主方向;沿梅澜和石龙两条高速公路沿线形成两条带状高生态风险区域,其中龙华镇中心及周围地区是急需采取保护性措施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96.
为研究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基于社会风险基准的规划管控影响,采用我国标准规定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TNT当量炸药简化方法,针对最大TNT当量炸药、事故发生总累计频率、人口密度分布控制参数等不同工况条件,对比分析国土开发强度的允许人口密度受社会风险约束影响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指数分布控制参数Nk与Nb的允许取值随最大TNT当量炸药和事故发生总累计频率降低而提高;确定工况下,允许总人口规模受最大TNT当量炸药影响很小;在最大TNT当量炸药大于100 t或事故发生总累计频率小于1×10-8次/a时可按最大事故场景进行规划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197.
针对深埋高地应力水平岩层掌子面开挖稳定性及支护结构失效问题,以大峡谷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深埋高地应力水平岩层失稳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坚硬岩体被节理面切割后,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挤压破碎,破碎岩体遇水发生软化,导致掌子面发生大范围塌方,初支和超前支护失效;隧道开挖后岩层发生不均匀沉降,浅部岩层最先发生弯折破坏,层内块体错动滑移,继而向上方岩层发展,并伴随层间分离和层内裂隙发育,最终形成宏观破裂面;提出的台阶法、2 m开挖进尺、砼喷层、双层小导管、提高初支强度的整体优化控制措施,可有效提高现场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8.
为确定燃气管网风险评估的关键风险因素,以A省各地市燃气管网为研究对象,基于燃气专家经验确定燃气管线风险等级,提出基于Logistic回归的燃气管网风险因素重要度分析方法。采用样本增强及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400个均衡样本作为管网评估数据输入,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降维,得到3个公共因子并作为一级指标反向构建燃气管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根据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对风险因素进行重要度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外界环境对燃气管网风险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管道自身因素和巡检养护次之。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燃气风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9.
在泄漏速度为20、30、50 m/s,环境温度为10、20、30、40℃,地面粗糙度为0.55、0.65、0.71 mm的条件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得到LPG罐车发生泄漏时LPG浓度分布情况,结合LPG火灾爆炸极限,分析泄漏扩散所涉及区域内可能爆炸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泄漏速度越快,云团扩散速率增大,云团扩散范围越广,爆炸危险性区域增大。风速越大,增大了云团扩散速率,泄漏扩散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区域减小。地面粗糙度越大,减缓了云团扩散速率,云团扩散范围减小,爆炸危险性区域增大。  相似文献   
200.
锚室是悬索桥的重要构成部分,常位于地下或半地下空间,进入锚室内部的雨水与地下水蒸发到空气中,若锚室除湿风系统布置不善,将使局部空气相对湿度大于40%,加大锚室内部裸露主缆钢丝的锈蚀程度,直接缩短整座大桥的使用寿命。探究了锚室除湿风系统送风口送风角度的改变与锚室内部空气速度场及绝对湿度的关系。首先根据流场运动控制与输运方程描述了锚室内部空间空气与水蒸汽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分析了在风量不变的情况下锚室内部的流速场、绝对湿度场,通过不同送风角度的比对分析原方案的情况,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其次,在获得最佳送风角度且不改变总风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顶部与底部送风的风量分配,探究风量分配对锚室绝对湿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采用顶部与底部送风结合的方式,顶部送风方向与缆束轴线方向平行且顶部送风风量为600 m3/h,底部送风风量为1 800 m3/h时除湿效果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