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619篇
安全科学   378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97篇
综合类   1579篇
基础理论   640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336篇
灾害及防治   18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以洗衣粉中的有机磷为磷源,通过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在不同磷浓度的水体条件下斜生栅藻的生长情况,以及磷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是否有毒害作用.通过显微计数测定藻细胞数目来探讨洗衣粉中磷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洗衣粉中磷对斜生栅藻96 h生长期中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洗衣粉中的磷除了促进藻生长外,其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藻的生长.由实验结果可得,磷对藻生长的富营养化作用和毒性作用取决于磷浓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2.
分析了运用网络模型模拟建筑火灾烟流的计算过程,通过总结影响网络模型求解精度及收敛性的关键因素,改进了原烟流预测软件对建筑物各开口的净、正、负质量流量的算法。改进后的模型消除了振荡效应,模拟结果曲线平滑稳定,实现了运用网络模型对多室建筑物烟流特性的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室内水槽试验,探讨了单切口坝对稀性泥石流的拦砂性能,并与梳子坝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得到:(1)单切口坝有全闭塞、部分闭塞和不闭塞3种闭塞类型。当切口宽度b与稀性泥石流中最大颗粒粒径dmax之比b/dmax≤0.394时,切口全闭塞;b/dmax≥1.478时,切口不闭塞;0.394〈b/dmax〈1.478时,切口为部分闭塞。(2)单切口坝在降低过坝泥石流密度变化量上,与梳子坝有相似规律。对单切口坝而言,b/dmax在0.394~0.739之间,过坝泥石流密度变化量随b/dmax增大而增大,在b/dmax=0.739时,过坝泥石流密度变化量达到最大,其后随着b/dmax的进一步增大,过坝泥石流密度变化量逐渐减小;在0.493≤b/dmax≤0.986之间,单切口坝降低过坝泥石流密度变化量较显著。(3)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以过坝泥石流平均密度及其降低率为防治泥石流的效益指标,显示梳子坝与单切口坝的坝后平均密度的比值大多小于1,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梳子坝对稀性泥石流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4.
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抗火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处于结构整体中的构件具有比单个构件更高的抗火能力,这已在Cardinton试验以及一些火灾现象中得到了证实。由于结构的高次超静定,组合梁在火灾下达到其极限抗弯承载能力后,尚能够利用悬链线效应继续承载。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给出了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火灾全过程计算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组合梁挠度、轴力、跨中及梁端弯矩的变化全过程,进而对组合梁的抗火性能进行火灾全过程分析。通过试验,验证了这种理论计算方法的可靠性,为组合梁抗火性能的理论研究和抗火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均值不断上升,绝对差异增加,而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在工业生态效率类型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对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结构不利于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本地城镇化的提升不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本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对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以湖北和山东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实证分析经营规模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地权稳定性的调节作用以及经营规模影响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内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经营规模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地权稳定对经营规模影响农户有机肥施用的作用效果存在调节效应;(3)经营规模通过影响农户有机肥施用的行为态度和能力,正向激励农户有机肥施用;(4)有机肥施用行为能力的中介效应强于行为态度。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新古典经济学中有关经济偏好的理论解释,并对有效激励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对策措施提供了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7.
为探索岩溶洞穴环境变化特征以及洞穴pCO_2与洞穴内外环境的关系,选取重庆市芙蓉洞2012~2016年洞穴内、外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位于洞穴深部的"辉煌大厅"的气温稳定在16.4±0.4℃,而距离洞口约150 m处"莲花观音"受"通风效应"影响,月均温变化幅度约为5℃,其年均温为19.1±1.0℃;(2)"辉煌大厅"的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95%~100%,"莲花观音"的相对湿度平均值为94%,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征,与洞穴外部大气相对湿度季节变化特征相似;(3)芙蓉洞内pCO_2呈现"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其最大值常出现在10~11月,比土壤pCO_2最大值出现滞后1~2个月,大气降水量和上覆基岩厚度是影响洞穴pCO_2滞后于土壤pCO_2的主要因素;(4)上覆土壤pCO_2、洞穴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洞穴不同区域pCO_2的影响存在差异,其原因是由于洞穴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游客活动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因此,在洞穴监测和探讨洞穴pCO_2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洞穴各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分解长江经济带生产用水量、生活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有利于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采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方法,兼顾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将用水总量时空差异分解为生产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规模效应、生活强度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结果显示:生产用水量是长江经济带及各省份用水总量变化的主要来源,生活用水量对用水总量的促增作用也逐渐增强;生产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是抑制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和次要因素,而经济规模效应、生活强度效应是促进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和次要因素,人口规模效应对用水总量的促增作用相对较弱;农业、工业经济增长都促进了用水总量增加,尤其是农业,农业、工业用水强度普遍下降及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都促进了用水总量下降;生产用水量是各省份用水总量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份用水总量与江苏、重庆空间差异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性。因此,各省份应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开展生产环节节水、兼顾生活环节,继续降低产业用水强度、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强生活用水定额管理、提高节水意识,各省份可以以江苏、重庆为参考对象,依据用水总量空间差异驱动因素,充分挖掘可行的节水路径。  相似文献   
10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流域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长期影响作用。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型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程度,利用构建的长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水文效应特征。结果显示:分布式水文模型综合考虑了下垫面土壤、坡度、植被等特征,可以较好的反映降水发生后水分在不同土壤、植被和地形条组合件下,蒸散、地表和地下径流等组分的运移过程。根据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径流成分差异,以及长江流域实际可供调节的土地利用方式,流域现有土地利用格局中农林地依然具有较大的转换空间。根据典型流域中预设的农林地转换情景下的径流效应看,各种情景虽然对流域径流总量变化影响较小,但对蒸散、地表径流和基流可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林地增加使基流最高提升超过15%,同时可使地表径流下降近5%,两者对蒸散的改变在1%左右,对径流总量变化幅度则只有0.7%左右。不同情景下的水文响应模式反映了未来土地利用调整的水文效应,因此可以基于不同的径流效应,开展有利于综合发挥流域持水能力的空间规划,提升林地所占比重。  相似文献   
110.
安徽省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及空间格局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 244个镇域研究单元的人均财政收入数据,采用多种空间方法分析安徽省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如下:(1)从不平衡度指数看,该值在研究时序变化上先升后降,表明近期研究区内部差异程度有所减小;空间序列上南北差异较大,黄山、宣城等市内部差异较小,阜阳、亳州等市内部差异较大。(2)从Zip指数来看,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集中的力量逐渐减弱,但实力强劲乡镇的发展速度依然较快且其垄断性较强。(3)从空间分异格局看,高值区主要有两大组团,一处在皖南区集聚且逐渐向北扩展,但2016年有所缩减;另一处则贯穿南北形成条带状“串珠”,呈现先逐渐扩大后几乎消失的变化特征。中值区呈基底状分布在皖中区域。低值区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其中西北区逐渐向南扩大,东北区逐渐减小。(4)从空间集聚状态看,4种显著类型区均存在且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显著HH区在黄山市周围集聚,并逐渐向池州、宣城扩展;显著LL区在阜阳、亳州等市集聚,并逐渐向南延伸;显著HL区和显著LH区数量较少且集聚现象不明显。(5)从影响因素来看,基于回归系数的平均值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建成区人口/总人口>常住人口>从业人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业人员>行政面积>建成区面积/总面积>工业增加值>人均工业产值>地均工业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