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本文利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1982年4月27日60吨大爆破和上海市上海县1991年2月17日3.1级地震的观测资料,对宁波水化Ⅱ类台 ZK03井做了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水化震后效应的研究试验。用爆破来检验该井的水化学因子在岩层受力后的反映灵敏程度,同时,利用小地震后岩层受力来验证爆破效应,这对研究井水化学成份的变化与未来地震的关系及水化异常的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爆破效应试验共采样4次,天然地震震后采样3次进行震后效应观测,测试结果表明:地震与爆破后水氡测值出现了相似的负效应变化。  相似文献   
72.
为了解Friedel化合物除磷的应用潜能,研究了Friedel化合物对正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并结合反应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变化和反应固相产物的XRD、红外光谱分析,探讨其除磷作用机理.结果表明:Friedel化合物对正磷酸根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理论吸附容量为4.86mmol·g-1;Friedel化合物除磷作用机理主要为溶出钙离子的沉淀作用,同时存在氢氧化铝的固磷作用.  相似文献   
73.
针对崔家沟煤矿煤油气共生、瓦斯含量分布复杂、瓦斯涌出不均的特点,在分析瓦斯含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灰熵关联分析法确定影响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通过顶板岩层含油强度研究2303工作面瓦斯含量分布规律,提出2303工作面瓦斯治理方案并进行应用。结果表明:顶板岩层含油强度与瓦斯含量的灰熵关联度最大为0.993 3,是影响崔家沟煤矿4-2号煤层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根据顶板含油强度可将2303工作面划分为2个瓦斯含量分布单元;采取高位钻孔与顶板走向长钻孔相结合的工作面瓦斯治理方案可有效降低高瓦斯含量分布单元回采时回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能有效确保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74.
探究包气带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对地下水“三氮”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包气带水分及溶质运移高度非线性且土壤层状界面动力学过程复杂,包气带岩性结构对氮元素迁移转化的作用机制是亟待破解难题之一。文章通过双环原位入渗实验,开展了“上细下粗”型包气带岩性结构对“三氮”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的研究。双环内氨氮溶液质量浓度为85 mg·L-1(以N计),入渗过程中利用EC-5土壤含水率仪实时监测土壤含水率变化,定期从预留取样孔(井)采集土壤与地下水样品,密封冷藏运送至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1)“三氮”污染物在层状包气带垂向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氨氮主要聚集在包气带上部0—355 cm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0.66 mg·kg-1;亚硝酸盐氮主要聚集在包气带中部250—400 cm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1.55 mg·kg-1;硝酸盐氮主要聚集在包气带上部0—35 cm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26.69 mg·kg-1。(2)“上细下粗”型岩性结构形成的毛细壁垒效应对氨氮和硝酸盐氮皆具阻滞作用。氨氮、硝酸盐氮污染物分别...  相似文献   
75.
以氯氧化锆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碱性废水和酸性硅渣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层状硅酸钠。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样品的基本性能。结果表明,碱性废水和酸性硅渣为主要原料,可制备出性能良好的层状硅酸钠。其晶型主要为δ型,钙离子交换容量(CEC)可达270 mg/g,pH在11~12之间,完全满足洗涤助剂的基本要求。此方法为氯氧化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6.
以急倾斜开采防水隔离煤柱留设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作为主要手段,对急倾斜煤层上部覆岩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煤层开采过后上覆岩层运动与水平煤层有较大差异,呈现岩层运动不对称垮落,煤柱裂隙发育度应该为左高右低,急倾斜煤层隔水煤柱上部塑性区宽度大于下部塑性区宽度,呈非对称分布。通过数值模拟得出,35 m保护煤柱下,上工作面裂隙发育高度大于下工作面,两工作面断裂拱发育不对称;煤柱中间区域位移量较小,可以满足生产要求;煤柱在上下两工作面作用下,压力峰值较高,达到18 MPa,上工作面靠近煤柱侧压力也较高,整个支承压力曲线呈现多个波峰波谷。  相似文献   
77.
采用乙醇辅助液相共沉淀法制备Ca-Al-LDH(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仪(FA-RT)对吸附前后的Ca-Al-LDH样品进行表征,并研究了Ca-Al-LDH对富里酸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a-Al-LDH对富里酸吸附容量随p H的变化呈先增加后递减趋势,在p H为4时吸附容量达35.5 mg/g;吸附过程在24 h达到平衡;添加电解质Na NO3可抑制富里酸的吸附作用;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且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78.
邢坤  王海增 《环境科学》2013,34(4):1611-1616
利用大型工业设备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粉末层状氢氧化镁铝(500 kg.批-1,记为Mg-Al LDH),采用沉积法将Mg-Al LDH进行改性与成型,研究了改性与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记为MG Mg-Al CLDH)对水溶液、废水、不同地带海水中PO34-的动态吸附脱除及再生性能.结果表明,MG Mg-Al CLDH能够有效脱除不同水体中的PO34-,满足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或海水水质一级标准.MG Mg-Al CLDH对PO34-脱除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和"结构记忆"效应共同实现的.MG Mg-Al CLDH对水溶液中PO34-的穿透吸附量是未改性时的6倍以上,再生率为126.24%,PO34-的穿透曲线受固定床高度、流量、溶液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液膜扩散是吸附过程的主控步骤.当溶液初始浓度低至4.61 mg.L-1时,MG Mg-Al CLDH能将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PO34-有效脱除,满足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当PO34-浓度低至0.38μmol.L-1,MG Mg-Al CLDH仍能将其从海水中有效脱除,达到海水水质一级标准,为解决Mg-Al LDH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粉末易堵塞床体、无法实现固液分离和再生的问题及水体中磷的脱除提供了一条新型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79.
泥河铁矿主要矿体埋藏深度达700m以上,其围岩次生石英岩构成的含水层为泥河铁矿的间接充水水源,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补给途径对矿区开采有着不可忽视的关键意义。本文从水文地质条件出发,对泥河铁矿深层含水层的补径排条件、形成过程及水化学组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部次生石英岩含水层位于泥河铁矿主矿体之上,其水位动态与大气降雨动态不相关,抽水试验揭示其与上部双庙组熔岩裂隙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不密切,该含水层只能通过熔岩裂隙接受微弱的侧向补给;推测在庐枞火山岩盆地演化的大环境下次生石英岩含水层的形成环境属半封闭-封闭状态,泥河矿区内该含水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和附近成矿原因相似的罗河铁矿区相同含水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均呈现硫酸根浓度、矿化度含量异常高的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结论,从而可定性判断该含水层的地下水属于静存储量,有利于矿区的疏干排水,对矿区防治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
为探究有机改性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O-LDH)与甲基橙(MO)联合暴露对微藻的毒性影响,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作为受试藻种,考察O-LDH、MO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小球藻的生长抑制率、叶绿素含量、细胞结构等指标的影响,并通过测定溶液剩余MO浓度和藻细胞表面电位,探究O-LDH、MO与小球藻的吸附作用及毒性机制。结果表明:1)O-LDH、MO对小球藻96 h生长抑制率拟合均符合Logistic模型(R2>0.99),EC50-96h值分别为122.18,26.73 mg/L,MO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大于O-LDH;2)O-LDH对小球藻的毒性机制包括纳米片层聚集在微藻细胞表面所产生的阴影效应以及纳米片层割裂细胞结构所造成的氧化损伤;3)在低O-LDH浓度范围(0~50 mg/L),溶液中O-LDH被微藻细胞强烈吸附,阻碍微藻光合作用并割伤微藻细胞结构,对微藻产生阴影效应和氧化损伤,导致O-LDH和MO对小球藻的联合毒性增强;在高O-LDH浓度范围(50~500 mg/L),溶液中O-LDH、O-LDH吸附MO后产物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