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23篇
安全科学   483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536篇
基础理论   198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01.
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的重要储存库,污泥处理过程中ARG的转归趋势及其与菌群结构变化的关系仍需人们深入研究.本研究考察了A2O和A2O-MBR工艺的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的ARG与细菌群落结构在微波预处理-厌氧消化处理过程中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原污泥的菌群结构及携带的ARG丰度分布区别较大;虽然微波预处理不会显著改变菌群结构,但预处理-厌氧处理后的消化污泥菌群结构有显著差异;无论有/无预处理,厌氧消化过程对污泥中ARG和MGE的分布有趋同性的作用;ermFqnrSblaNDM-1是厌氧消化过程中易于增殖传播的抗性基因;污泥特性中,生物量、氨氮和正磷对ARG和MGE分布的影响力最大;污泥性质对细菌群落结构、尤其是部分功能菌属变化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人们进一步了解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ARG的传播与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02.
鸟粪石结晶反应在猪粪和玉米秸秆堆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控制堆肥化过程中的氨气排放是减少堆肥氮素损失的关键,应用鸟粪石结晶原理,以氢氧化镁[Mg(OH)2]和磷酸(H3PO4)作为固定剂,按照摩尔比为1∶1,摩尔数为初始氮的15.4%添加到猪粪和玉米秸秆的堆肥物料中,通过26 d的密闭式底部强制通风静态堆肥.结果发现,添加固定剂的堆肥处理B中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堆肥结束时,NH+4-N含量为10.7 g·kg-1,是未添加固定剂的处理A的3倍,全氮含量为36.9 g·kg-1,比处理A提高10 g·kg-1.同时,固定剂的添加促进了有机质的分解,堆肥结束时处理B的有机碳降解率比处理A高 2%,发芽率指数表明,处理B的腐熟度(96%)高于处理A(82%).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及X射线能谱(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S)分析证实了堆肥产品中有MgNH4PO4·6H2O的存在.说明通过添加Mg(OH)2和H3PO4,可以改变堆肥的理化性质,促进堆肥的降解和腐熟,并通过鸟粪石结晶反应将堆肥中的铵态氮固定下来,有效提高了堆肥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03.
袁冬琴  王毅力 《环境科学》2012,33(10):3522-3528
针对活性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CER)法和离心/超声波法对总EPS和分层EPS(由外至内依次为slime,LB-EPS,TB-EPS)分别进行提取,测定EPS中多糖(PS)、蛋白质(PN)和DNA的含量,并对各EPS溶液的理化特性随溶液条件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EPS的化学组分(PS、PN和DNA)在TB-EPS层中含量最高,其亲水性组分的含量高于疏水性组分,但PN的疏水比高于PS.各层EPS中PS/PN的值对其Zeta电位和等电点有重要的影响.其中,PS/PN越高,各层EPS的Zeta电位越小,分层EPS的等电点越高.各种EPS溶液pH的增加导致其Zeta电位基本呈下降趋势,对应的等电点分别为pH总EPS=2.9、pHslime=2.2、pHLB-EPS=2.3、pHTB-EPS=1.3.离子强度的增加可以导致EPS溶液的电导率呈直线上升,对应的Zeta电位却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但并未出现电位逆转现象.此外,升高温度(<40℃)可以降低各种EPS溶液的表观黏度,并在40~60℃之间时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04.
805.
垃圾焚烧炉渣的性质及其利用前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垃圾焚烧发电厂炉渣的性质分析,研究了其物理组成和化学组成、浸出毒性、溶解盐含量及其形貌特征和矿物组成.结果发现,炉渣由熔渣、陶瓷/砖块碎片、石头、玻璃、铁和有色金属及极少量可燃物组成;以砾状颗粒为主(>2mm颗粒占60%以上);溶解盐含量≤1%;浸出毒性小;主晶相为SiO2、CaAl2Si2O8、Al2SiO5、CaCO3、CaO和ZnMn2O4.炉渣适合于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80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是成矿流体在运移演化过程中 ,由于成矿流体周围环境的突变、成矿流体演化的不连续性和成矿流体 -环境的相互作用结果等内外因素突变所造成的成矿作用突变部位。本文简要介绍了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由来、发展、含义、组成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07.
好氧堆肥中不同吸附料对氨吸附效果及堆肥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0.18%磷酸氢钾、0.06%磷酸氢钾+15%锯末屑混合物和30%锯末屑3种材料作为氨的吸附剂加入堆肥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3种吸附料对氨的挥发都有抑制作用,其中0.18%磷酸氢钾的吸附作用最强,0.06%磷酸氢钾+15%锯末屑混合吸附料的作用次之,30%锯末屑的吸附作用最低.三者TN的损失率分别降低25%、23%和17%.但是,采用0.18%磷酸氢钾会因磷酸氢钾过量对堆肥性质产生负面影响,包括降低堆料中pH值,影响微生物活性,最终影响有机质降解率.相比较而言,采用0.06%磷酸氢钾+15%锯末屑混合吸附料效果很好,对氨吸附量高,促进有机质降解率提高7%.  相似文献   
808.
棉秆炭对碱性水稻土壤-水稻中镉迁移转化的阻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研究棉花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碱性水稻土壤-水稻体系中镉迁移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外盆栽试验,以水稻品种特丰优2号为试验材料,在添加外源镉含量为0、1、4和8 mg·kg-1的碱性水稻土中分别施入炭土质量比分别为0%、1%、2.5%和5%的棉花秸秆生物质炭,待水稻收获后,分析不同含量镉胁迫处理下,施用不同量棉秆炭对碱性水稻土壤pH、养分和水稻体内镉富集、转移情况及镉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添加棉秆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养分(P<0.05),其中5%量的棉秆炭添加后,相比于对照组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5.74~47.53%,速效钾提高了3.16~4.25倍.②施用生物质炭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及水稻体内镉含量(P<0.05),尤其5%量的棉秆炭施用后,Cd4和Cd8含量下糙米镉含量分别由0.31 mg·kg-1和0.43 mg·kg-1降低到0.15 mg·kg-1和0.10 mg·kg-1,达到国家标准范围.生物质炭可以显著降低镉在土壤-水稻体系的富集、转移系数,并使残渣态镉含量增多,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镉含量显著降低(P<0.05).③土壤pH、电导率和养分各指标与水稻体内镉含量和土壤中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镉含量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残渣态镉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棉秆炭的施用可增加土壤养分,对碱性水稻土和水稻体内镉的富集、转化有显著的阻控作用.  相似文献   
809.
我国灰霾污染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霾是一种环境灾害现象,它不仅对空气质量和气候有着严重的影响,还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技工作者们对灰霾的定义、霾天气的时空变化,灰霾的理化特征、环境危害等都做了大量研究。文章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对灰霾相关研究做了初步总结。灰霾一般是大气边界层乃至对流层低层整体的大气浑浊现象,与雾、沙尘暴、光化学烟雾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现阶段,不仅雾霾日数越来越多,而且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灰霾主要由粒径较小的气溶胶微粒组成,一般在1μm以下,化学组成主要有水溶性离子,有机成分,金属元素等。灰霾气溶胶具有明显的消光作用,通过太阳光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使大气能见度显著降低。灰霾对全球和区域气候、人体健康、水陆空交通等都存在严重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810.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论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理化性质、大气化学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并从流行病学方面讨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可能行成的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很多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