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22篇
综合类   323篇
基础理论   129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73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江苏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以往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存在众多的缺陷,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其1978—1995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江苏省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是江苏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从1982年开始,江苏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显,南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而北部地区处于超载状态;④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2.
戴巍 《安全与健康》2006,(10):44-44
由于年龄、心理、身体条件及行车环境上的差异,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导致错误操作而造成险情.所以,只要认识、了解这容易引起错觉的特点,避免错觉的产生,就能保证行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773.
环保科技投入与环保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维区域差异指数衡量了1994—2000年间环保科技投入的地区差异和1996—2000年间环保产业年产值的地区间差异,得到了两者的年度变化趋势,并分析了近年来环保科技投入地区差异扩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7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如何以较低的能源消费保障较高的经济增长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特征的分析表明.宏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和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保障能源可持续消费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宏观上调控上述因素.使其向能源可持续利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75.
不同比例尺下耕地质量分等结果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耕地质量保护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而耕地质量管理工作需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同时也要求有不同比例尺的耕地质量分等成果,但不同比例尺下的耕地质量分等结果在等别面积、空间分布、等别组合以及精度上均存在差异。因此,分析不同比例尺耕地质量分等结果的尺度差异,研究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土地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以江苏省东海县为例,对1∶5 000(大比例尺)、1∶100 000(中比例尺)和1∶500 000(小比例尺)3种比例尺下耕地分等结果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比例尺下耕地质量分等结果在面积数量、空间分布以及表达精度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且比例尺越大,结果越精确;2)导致不同比例尺间耕地质量分等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程、植被覆盖度、耕地连通度、耕地面积占比、耕地图斑数、坡度、路网密度以及耕地集聚度等,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耕地等别差异影响因素是不一致的,且各因素对结果差异的影响力大小也有一定的差别。综合以上结论,可以得出:由于耕地质量分等结果比例尺差异明显,并受多因素影响,所以不同比例尺下耕地分等数据转换与组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76.
湖北省绿色消费发展指数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湖北省省情,构建了涵盖消费水平适度、消费结构合理、消费方式健康、消费规模增长、消费环境和谐五个维度的绿色消费发展指数评价模型,并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2013年湖北省各地区绿色消费发展指数进行了测度,采用变异系数分析法刻画了湖北省各地区各年绿色消费发展指数的区域差异,研究和分析了湖北省各地区之间绿色消费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3年湖北省绿色消费发展指数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消费环境和谐、消费水平适度、消费方式健康、消费规模增长、消费结构合理对湖北省绿色消费发展指数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但贡献大小依次降低;湖北省各地区绿色消费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四个梯队,各地区间绿色消费发展的相对差异总体上逐渐缩小,区域均衡性有所增强。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湖北省绿色消费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77.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要任务之一。文章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及核密度估计法对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性进行定量刻画,并采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该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互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低下,呈现扁平的“N”演变特征,其中,下游地区在2003—2012年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始终位于整个流域前列,而2012—2018年阶段,上游及中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下游地区,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呈现区域异质性;②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两极分化格局且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态势,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则分别呈现先扩大后缩小、先缩小后稳定及逐渐缩小的态势;③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交互效应,互促关系中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且二者在地理空间上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及空间交互影响效应,上、中、下游地区也均存在互促效应,但两者间的空间交互影响效应则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中国未来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存量管理”,创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绿色发展水平,且应进一步统筹区域内及区域间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间的互促及空间交互关系,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互上升。  相似文献   
778.
合理评估区域大气环境效率是落实污染物减排政策和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非径向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维度测算了2006-2015年浙江省11个城市的大气环境效率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在2006-2015年间,浙江省大气环境静态效率的平均值为0.592 4,污染减排治理的潜力依然巨大。浙江省大气环境动态效率实现了年均6.47%、累计75.81%的增长,且增速存在显著城市差异,杭州最快,宁波、嘉兴次之;大气环境效率的提升主要由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扩大的“双轮驱动”影响。11个城市在4种高低环境效率矩阵中的分布数量相对均匀,没有出现H/H、L/L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未来,需充分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实际状况,制定差异化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提升大气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779.
从系统视角分析水资源环境与区域工业经济的耦合机理,建立由水资源、区域工业经济、水环境等系统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省、市的水资源环境与区域工业经济的耦合度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水资源与区域工业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耦合的地区较多,随着水环保意识增强,发达地区的水资源环境与区域工业经济的综合耦合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780.
洱海流域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9年5月对洱海及其流域内的海西海、茨碧湖和西湖3个小型湖泊的水环境和浮游生物的调查,采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和营养状态指数(TSI)法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洱海流域湖泊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健康状态较差;各湖泊健康状态存在空间差异:海西海和茨碧湖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为中等,西湖和洱海健康状态为较差;而洱海湖泊内健康状态同样存在空间差异,北部和中部深水区较其他区域健康状态好.2种评价方法比较表明:洱海流域湖泊属于营养盐和生物量基本上呈正相关的响应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适用于洱海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此外,整理分析洱海浮游生物历史数据,同样采用EHI法评价得出近20年来洱海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呈逐渐恶化趋势,尤其1997年健康状态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