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7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5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要穿越缓倾斜突出煤层的石门揭煤时出现的情况:煤层瓦斯压力大,穿越煤层长,并且是又从煤层底板进行石门揭煤,单独在掘进工作面采用瓦斯抽放钻孔的消突措施,控制范围小,施工难度高,工程量大,消突效果差,揭煤周期长等难题,为此专门在揭煤路径的方向上,距离煤层底板适当距离处,布置一条低位抽放瓦斯专用措施巷道进行消突。由于在低位抽放巷道中进行钻孔施工容易,钻孔能够控制煤层范围大,并且在岩石围岩中的封孔质量高,抽放瓦斯效果好,消突效率高,这较原来石门揭煤方法工期缩短了近40%时间,取得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双赢。同时这种工艺也可用于其他类似石门揭煤。  相似文献   
42.
基于空间局部化视角研究分区破裂化的发生机制。采用三维非均质应变软化模型,在逐步开挖和不同轴压与侧压之比条件下研究了马蹄形(U形)巷道围岩不同剖面和测线上剪切应变增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U形巷道围岩的分区破裂化呈圆环形;分区破裂化可出在现掌子面的前、后方;在掌子面前方,随着远离掌子面,分区破裂化有所减弱,直至消失;轴压与侧压之比越大,分区破裂化越明显;在垂直于巷道轴线的不同平面上,分区破裂化有所不同,这与不同剪切带的特征不同及发育不同有关;共轭剪切带的出现,会使分区破裂化变得复杂。启动于巷道表面的空间圆锥剪切面的充分发展产生了分区破裂化。  相似文献   
43.
近年来,极端天气发生频繁,城市化建设急速发展,由于强降雨导致的城市轨道交通内涝,给轨道交通正常运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基于雨水管理的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车辆基地径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基于NSGA-Ⅱ构建以径流总量控制率、节点超载总时间和LID工程总成本为目标函数的LID优化布置算法,从模型角度优化LID措施的组合方案及规模,避免情景方案中人工枚举不全面的问题;并以上海市某车辆基地为研究区域,探究区域的LID布设方案。模拟结果表明:耦合SWMM和优化算法可生成一系列兼顾上述三目标的LID布设方案,有效削减了区域雨水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提高区域排水能力,为车辆基地的LID方案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4.
为提高巷道超前支架迈步前移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立一种基于液压油液体积平均释放原则的迈步稳定控制方法。用软件仿真及样机实测的方法,检验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直线、对数曲线、指数曲线的阀芯位移控制方法相比,应用所建立的方法,设备迈步过程支撑力波动最小,稳定过程耗时最短,为2.2 s,顶板变形量最小,最大值约为4.74 mm。而采用对数曲线控制方式效果最差,稳定过程耗时3.8 s,顶板变形量最大值达到9.48 mm。  相似文献   
45.
为了研究巷道风流参数的影响因素、预测风流温湿度的变化规律,结合热湿交换理论,建立了风流与围岩壁面之间热湿交换的数学模型,以及贴体坐标系下围岩内部温度场的导热微分方程;利用数值方法,将围岩内部的导热问题与影响风流参数变化的热湿交换问题耦合起来,并以大柳塔煤矿52505综采工作面为例进行计算,得到了与实测参数较为一致的模拟结果,验证了该数值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风流温度受原始岩温、入风流温度、局部热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风流相对湿度与入风流温、湿度以及井下湿源的数量和强度有关;巷道壁温作为将围岩温度场与风流参数之间关联起来的主要因素,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其数值取决于壁面与风流之间热湿交换以及围岩原始岩温。  相似文献   
46.
针对传统的接触式瞬时速度测量方法的局限性,采用非接触测量技术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A)及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对平直巷道及断面突扩后风流状态进行试验测试。在巷道试验模型条件下,PIV技术可以瞬时获得巷道突扩流场信息,平直巷道速度流线基本呈平滑直线,突扩隅角有大涡存在,并且涡流区测风方向极不稳定,而且风速很低,风速平均值在0.1~0.2 m/s波动,表明在煤矿井下测风时可以有条件地忽略涡流区。LDA技术测试得到巷道断面各点统计平均流速,由于受突扩涡流及二次流的影响,平直巷道断面风速从壁面以跃迁方式"突变"达到均值,断面风速分布呈近似均等的动态波浪线分布而非准抛物线型分布。结果表明,LDA与PIV测量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测试以湍流为特征的巷道流场风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爆炸冲击波在不同曲率弯曲巷道弯角近区的传播规律,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爆炸模型,分析爆炸冲击波传播特性及其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弯曲角度改变了巷道内冲击波超压分布,巷道内爆炸冲击波是巷道壁面反射叠加增强作用与传播距离衰减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爆源近区反射叠加作用占主导地位,使峰值压力出现极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冲击波衰减占主导地位,峰值超压随距离呈现为线性衰减。  相似文献   
48.
应急避难场地“就近布置”规划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避难行为、避难需求的相关调查,对现有"就近布置"避难场地的规划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对"近"提出了"时间距离近"和"空间距离近"的两重涵义;在此基础上认为不同类型应急避难场地在布局上对"近"的要求应区别对待;该原则可进一步表述为"服务半径基础之上与人口密度、通达路径相对应,就近布置"。  相似文献   
49.
以巷道冲击地压灾害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巷道类冲击地压事故机理的分析,设计了一项巷道冲击地压试验装置,通过视频剪辑和动画制作技术,实现了对冲击地压试验的全程记录,并利用分频、字幕说明等形式对冲击地压试验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说明。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结合了巷道冲击地压发生原理,以动画方式演示,具有直观、简洁、易于理解的特点,为揭示冲击地压过程及其发生机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0.
本研究利用二维潮流场和温升场数值模型预测分析了核电厂不同温排水布置方式下温升扩散特点和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周边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特点,以海洋生态环境功能区水质环境管控要求作为比选优化指标,对不同的温排水布置方案进行了比选和优化,从降低温排水影响范围、减小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功能区水质环境影响以及降低取水温升的角度给出了最优排水布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核电厂温排水的影响范围与周边海域地形地貌、海洋水文特征以及排水口的布置形式、位置等密切相关,暗管深排方案有利于温排水的稀释扩散,对于降低高温升区影响范围具有积极作用,但影响低温升区扩散范围的因素较多,深水排放并非一定能够减小低温升区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