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5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295篇
安全科学   418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932篇
基础理论   134篇
污染及防治   98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4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现代化程度标志之一的高楼建筑越来越多,电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社会对其管理、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务院专门出台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电梯检测检验中的技术规范,标准要求,维护保养对  相似文献   
13.
朱积安 《灾害学》1990,(1):35-38
上海市城市建筑高度集中,地震灾害的预防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上海市震灾预防中基地值得重视的问题作了探讨:1、上海市地震的可能性;2、邻区地震及的破坏;3、地震基本烈度偏低;4、震源过浅的地震破坏性大;5、地基土层抗震性能差;6、地震的次生灾害;7、对震灾的承受能力低。  相似文献   
14.
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周边地表变形预测是一个复杂非线性问题,引起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间呈高度的非线性关系。传统的基坑用边地表沉降变形预测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预测精度有待提高,而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元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可以灵活方便地对多成因的复杂未知系统进行高度建模,实现全面考虑各种主要影响因素的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变形预测。本文介绍了误差反向传播(BP)网络模型的结构、学习过程及其算法的改进,径向基函数(RBF)网络模型的结构及其学习过程;分析了影响深基坑开挖周边土体沉降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以25个基坑工程的地表沉降实测资料为训练样本,建立了11个输入影响因素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RBF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样本的学习训练过程及对5个检验样本的预测精度,说明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预测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16.
<正>几十年地震预报实践说明,地震预报尚未成熟,远未达到实用化,目前仍属于摸索探索阶段。有些地震虽然说可能作预测预报,但即使预报了,对一个大城市而言也不会轻易疏散、停工停产,而且地震发生了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照样会遭到严重破坏。换个方式去思维去实践,即把城乡建筑的抗震性能提高了,尤其是住宅建筑和重  相似文献   
17.
针对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邻近建筑物面临的安全问题,提出基于云模型理论的基坑邻近建筑物的安全风险感知模型。根据风险等级划分产生影响因素的基本云模型,结合监测数据的隶属度,实现定性概念与定量数值的转换,进而有效地融合地层条件、现场监测数据与专家判断信息。同时,基于工程经验与现场施工情况,建立由8个影响因子构成的邻近建筑物风险安全评价指标。应用云模型理论的基坑邻近建筑物的安全风险感知模型分析评估广州轨道交通十号线某深基坑附近的2栋邻近建筑物。评估结果显示,2栋建筑物均处于安全状态,与工程的实际情况一致。评估结果为深基坑施工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提供了管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苏馈足  邓绣坤  郑丽  王畅  金旺红  沈俊 《环境科学》2012,33(8):2773-2779
以序批式反应器培养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沉淀高度对颗粒数、比重、污泥浓度、粒径分布及选择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沉淀高度的增加,污泥浓度在沉淀时间为30 s时由0.24 mg.L-1明显增加至6.07 mg.L-1,平均粒径从450μm增加到550μm,颗粒圆形度增加12.67%,而复杂度减小13.47%,说明粒径较大、形状较规则的颗粒沉降较快,从而更易在沉降选择过程中得以保留.根据选择压原理,结合颗粒污泥沉降实验结果引入选择系数.实验和计算结果显示,在任意沉淀高度,选择系数随粒径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沉淀高度的增加,直径>600~800μm的颗粒选择系数增加,小颗粒趋势与之相反,说明增大排水比有利于大颗粒保留而絮体被筛选出反应器,而低的排水比会使污泥颗粒化过程放缓.该研究结果可望对加速污泥颗粒化过程和提高其稳定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部分站场地基承载力不足,经过长期运营部分站场基础沉降不同步,造成的管道弯曲甚至管道破裂问题,提出1种由位置标识物来实现实时准确采集站场基础位移数据的方法,研制1套基于激光测距技术的基础沉降远程在线监测评价系统;系统软件根据实时采集的沉降量与历史监测数据比对,评价站场运行状态,并给出基础沉降安全储备.结果表明:结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西部山区泥石流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建筑物的破坏是造成各类损失的重要原因。正确认识泥石流的致灾机理和泥石流灾害下建筑的破坏特征不仅是正确评价泥石流灾害风险的基础,也是科学构建泥石流下房屋建筑易损性模型的依据。基于文献查阅、新闻资料和现场调研,首先对西部山区泥石流灾害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阐述,其次梳理了近年来发生泥石流灾害中建筑物的破坏特征,最后结合泥石流的动力学特性和建筑结构情况剖析了建筑结构的受损机理。基于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与泥石流强度的时空耦合变化特征,对泥石流强度表征方式给出方向性建议;基于建筑的受损机理,参考地震作用下建筑的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初步提出了泥石流下建筑物破坏等级划分方式,旨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