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236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317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01.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和熵权-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对201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57个区(县)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分析各流域及各区(县)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有助于发现生态系统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管理恢复策略。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显著提升,2013—2016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2016年后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黄河干流流域1健康程度较高且健康值变化幅度最大,洮河流域健康状况改善较大,其余流域健康程度低且健康值涨幅较小。在整体准则层层面,黄河流域甘肃段驱动力、压力指数波动增长,状态与响应指数持续上升,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稳定改善。人口增长、人均水资源量、建设用地比例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变化的主要因素。优化土地利用、促进人口均衡分布、推动水资源均衡分配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促进黄河流域甘肃段绿色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02.
作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现有研究基于多种宏观政策探讨了环境规制的政策效应,但对碳排放权交易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关注不足。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看作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周边企业产生了正向溢出效应;(2)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轻污染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3)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的减税、市场融资约束的缓解和企业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为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03.
随着“双碳”战略持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通过不同主体根据自身需求对碳排放限额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碳配额资源的有效配置。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基于外部组织合法性的压力机制与内部社会情感财富的动力机制两方面对家族企业绿色创新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2417家家族企业,建立多期DID面板模型,从家族控制视角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家族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促进了家族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家族控制弱化了两者间的正向关系。当家族企业处于低CO2排放额度地区且实际控制人代数为一代时,两者关系及家族控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更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宏观层面通过降低规制强度与碳排强度、微观层面通过提高战略差异度与信息透明度来促进家族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因此,本文从低碳资产的“提质增效”、风险管理和低碳技术推广三个方面改善家族企业绿色创新效率,以最终实现家族企业的基业长青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04.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虽已连续两年被纳入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但依然是待审未定状态。究其原因,系现有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未能在既有法体系内进行统筹性规范构建。因此,作为碳排放交易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首先应明确碳排放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将碳排放权赋予用益物权属性,有益于碳排放权在一级市场上由国家分配与出让;有益于碳排放权在二级市场的流通交易与担保融资;有益于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接轨;符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目的的同时也符合法经济学学理逻辑。其次,应分三个层级分别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1)一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分配制度,可参照国有建设用地无偿(划拨)和有偿(出让)的两种分配方式。对于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项目和排放主体,可采用无偿划拨的形式分配碳排放权;而对于其他一般碳排放主体,应以有偿拍卖的形式分配碳排放权。(2)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制度,应侧重激发碳排放权的担保融资属性,明确碳排放权担保的法律性质为抵押或让与担保,而非质押;同时将碳排放权担保交易纳入人民银行统一动产与权利担保登记系统,统筹担保权利竞合时的权利优先顺位。(3)三级市场上以碳排放权为基础资产的金融衍生品制度,应着力发展...  相似文献   
605.
以白云湖为例,于2016年12月(枯水期)、2017年5月(平水期)和2017年9月(丰水期)分别采集水样并测定了10种水质指标,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了白云湖在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的水质状况及不同湖区的污染水平,并结合熵权法和单因子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熵权法改进的综合污染指数,对白云湖进行了综合水质评...  相似文献   
606.
熵权属性识别模型在水质动态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水质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带有主观性的缺点,采用信息熵理论确定熵权系数,应用属性识别法对天津市大港区7个河流断面的水质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7个河流断面的污染程度均较严重.研究表明,属性识别法在水质评价中不仅能反映综合等级,还能通过综合评分识别同一等级内水质的差异,可为区域水环境的综合分析和治理方案的制订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07.
加强水土资源的风险管理对频频 发生的土地污染、水质恶化等生态安全问题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以中国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为例, 通过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熵权法以及构建DPSIR指标体系对区域水土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2003—2016年黑龙江省水土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可划分为2003—2008年(Ⅱ级危险)、2009—2012年(Ⅲ级敏感)、2013—2016年(Ⅱ级危险)3个相对稳定阶段。 这一变化趋势主要是由于工、农业万元产值耗水量等指标状态逐年改善及农业用水比例过高与生态用水比例不稳定。状态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对水土资源生态安全影响最为显著,响应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安全值增长最显著。生态用水比例、农业用水比例、地下水开采强度等指标安全等级的降低阻碍地区水土资源生态安全建设, 工、农业万元产值耗水量与农林水支出比例等指标安全等级的提升促进地区水土资源生态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608.
609.
在厘清各省级行政区责任分担的基础上,构思碳减排路径更能体现区域公平性,由此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施以差异化的激励机制抑或约束手段。有鉴于此,文章在进行相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区域分配模型实现了碳排放权的省区分配,以各地区碳排放权初始余额为依据设计了碳减排奖惩方案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2017—2030年期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碳排放权分配差异较大。其中云南配额最高,达到了228.969亿t,占该阶段全国总碳排放权的10.12%;吉林、四川、黑龙江、北京、浙江、湖北、河南、江苏和内蒙古依次排在2~10位;宁夏配额最少,占比仅为0.35%;山西、新疆、贵州和福建依次排在倒数2~5位。②有13个省份可以享受碳排放权盈余所应给予的奖励,累计奖励金额高达1788.34亿元。其中,云南居于榜首而河南排在最后一位。总体来看,区域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滇、吉、川、黑、京等5地的奖励之和占到了总奖励金额的81.25%。与此对应,其他17个地区则因为碳排放权处于欠缺状态而需受到一定处罚,累计罚金高达1829.13亿元。其中,山东面临的压力最大而江西最小。区域内部同样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分化程度略好于碳排放权奖励。研究结果能够为更好地践行绿色发展战略、优化碳减排路径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10.
温静 《能源环境保护》2021,35(2):98-103
为进一步挖掘建筑节能效果并减少碳排放,基于节余碳排放配额,在传统合同能源管理中融入碳交易,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可行性,探讨了建筑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了共同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建议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单位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