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4篇 |
免费 | 78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5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252篇 |
综合类 | 739篇 |
基础理论 | 45篇 |
污染及防治 | 23篇 |
评价与监测 | 15篇 |
社会与环境 | 216篇 |
灾害及防治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54篇 |
2014年 | 138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122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31.
832.
生态补偿应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中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生态补偿应当克服社会习俗,经济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及行政管理费用制约因素的影响,开展生态补偿法律,政策及适用于生态破坏影响的数量化技术的研究,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切入点和载体,才能从理论走向实践,与环境保护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33.
本文以“自然资源的功能价值理论”和“污染损失价值补偿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排污交易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特有的作用。根据“最佳污染控制理论”确定排污交易的理论模型,给出排污交易优化的实施步骤。为建立排污交易的管理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34.
试论城乡开发自然生态补偿的植被还原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城乡土地开发带来的植被破坏建立一种作为生态补偿的植被还原机制。本文列举国外的若干实例,说明在我国实行这一机制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并提出植被还原的“绿当量”概念和针对开发项目造成的植被减少实行种植补偿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35.
为分析蠡湖沉水植物恢复的光补偿深度和透明度条件,根据2012年4月和2013年4月蠡湖水下PAR(光合有效辐射)强度、ρ(SS)、透明度等监测数据以及沉水植物相关资料,探讨了沉水植物光补偿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水下PAR强度随水深呈指数递减,α(光衰减系数)在0.97~6.04 m-1之间变化;光补偿深度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西蠡湖大于东蠡湖、沿岸大于湖心的趋势,并且与水体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狐尾藻、金鱼藻、菹草、黑藻、苦草的光补偿深度及水体真光层深度分别是透明度的1.83、1.92、2.05、2.12、2.57和3.04倍. 回归分析表明,光补偿深度主要受ρ(SS)影响,其次为ρ(Chla). 以沉水植物群落光补偿深度(水体真光层深度)与水深的比值作为划分沉水植物群落恢复区域的参考依据,将蠡湖水域初步划分为“适宜区”“过渡区”和“暂不适宜区”,其中“适宜区”占蠡湖水域面积的29%. 相似文献
836.
多目的地环程旅行问题是应用旅行费用法(TCM)进行游憩价值评估的难点和热点,客观准确地对多目的地旅行公共费用进行分成,确定各目的地的费用权重成为游憩价值评估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文引入旅行公共费用和目的地直接费用的概念,改进多目的地旅行公共费用分成计算模型,将待评估目的地直接费用与多目的地总直接费用的比值作为待评估目的地在旅行公共费用中的分成权重。该计算模型尝试根据调查游客自身的消费特点进行旅行公共费用分成,避免主观假设的影响,旨在使费用分成更加客观、科学。对若尔盖县游憩价值的评估结果为:2017年若尔盖县游憩价值为31.09亿元,人均游憩价值1538元;其中旅行费用25.06亿元,人均旅行费用1240元;消费者剩余6.03亿元,人均消费者剩余298元。通过改进多目的地旅行费用分成模型,可推动游憩价值评估方法的发展和完善。研究结果可为若尔盖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37.
基于企业样本数据和省级数据库,本文对中国电力、钢铁及水泥行业进行碳排放量核算、排放集中度分析、达峰情况分类及脱钩状态判断,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判断各省份在减排行动中的定位。结果表明,全国钢铁及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在2014年后增长明显放缓,电力行业碳排放量持续上升;在省级层面,电力、钢铁及水泥行业分别有15个、7个及12个省份碳排放量仍在快速增长;在空间分布上,电力行业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钢铁行业碳排放集中在河北周边,水泥行业碳排放呈现"南高北低中部突出";时间趋势上,各省份电力行业和水泥行业逐渐实现碳排放量与产品产量之间的脱钩,在产量增长的情况下碳排放量增长减缓甚至降低,各省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与产量之间的脱钩状态则较为多样化。 相似文献
839.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