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75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546篇
基础理论   158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利用SPR技术测定湖水中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建立了快速定量检测湖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方法.将MC-LR共价偶联到表面等离子共振芯片表面,检测了芯片的稳定性,并利用免疫竞争抑制原理构建标准曲线,对湖水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芯片信号稳定,50个循环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2%;该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25ng/mL,可作为水体中MC-LR的分析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52.
A water bloom sample collected from Lake Dishui in Shanghai was characterized. The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showed that Micorcystis wesenbergii and Micorcystis smithii were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bloom. Five strains of M. smithii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Their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based phylogenetic tree showed that the five strains of M. smithii intermixed with strains of other morphospecies in Microcystis. A fragment of mcy gene encoding for microcystin synthetase was detected in one of the five M. smithii strains (CHAB 2183), indicating its potential of microcystin producti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confirmed M. smithii CHAB 2183 to produce microcystin-RR as 1550 g per gram dry weight cells.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reported the isolated strains of M. smithii and microcystin production from M. smithii.  相似文献   
853.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提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采自云南滇池水华蓝藻细胞中的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s,MCs)的提取与提纯方法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藻细胞干重浓度为 2 0g·L-1下 ,与不同甲醇浓度提取液相比 ,4 0 %甲醇溶液可以最有效地从藻细胞中提取出MC RR和MC LR .将MCs提取液过Waters固相萃取小柱后 ,用 70 %甲醇溶液洗脱吸附于柱上的MCs ,可以分别获得 7 3%和 3 5 %纯度的MC RR和MC LR .通过观察洗脱液的颜色变化 ,收集蓝绿色和橘黄色后面流出的基本无色的洗脱液 ,可以获得纯度为 2 8 6 %和12 9%的MC RR和MC LR .  相似文献   
854.
铜绿微囊藻胞内物消毒副产物生成:氯化和溴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蓝藻水华期间释放的有机物给原水水质及给水处理过程带来的影响,选取优势藻种铜绿微囊藻的胞内物质(IOM)作为前驱体,分析了其结构特征.此外,分别研究了IOM在pH 6.5、7.1及8.4条件下与氯及溴反应后性质的变化及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OM中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组分(>30×103)为主,其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占总量的68.8%.三维荧光光谱(EEM)的结果表明IOM的成分主要以芳香蛋白类物质为主,其单位DOC的荧光强度为92.6 AU·L·mg-1.与氯或溴反应后,芳香蛋白类EEM峰值下降了76.6%~93.3%,且其降低值与三卤甲烷(THMs,R2=0.81)和卤乙酸(HAAs,R2=0.77)的生成量正相关.IOM与氯或溴反应生成的THMs和HAAs浓度均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溴相比氯与IOM反应可以生成更多的THMs和HAAs,且HAAs的卤代程度更高,但是氯及溴与IOM反应能力的差异随着p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即k OBr·IOM/k OCl·IOM相似文献   
855.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H2O2与UV工艺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特点及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mmol.L-1H2O2投加范围内,随H2O2投加量的增大,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不断提高,藻的光合活性不断下降;而投加量超过2 mmol.L-1后,灭活率并无明显提高;UV工艺对铜绿微囊藻有较好的灭活效果,在藻浓度为35×108个/L条件下,紫外线剂量达91.8 mJ.cm-2即可使藻停滞生长7 d以上;UV工艺对藻光合活性的降低效率高于H2O2工艺,且各活性参数随紫外线剂量的升高呈指数衰减;在达到较好的灭活效果时,UV工艺对藻液UV254升高的控制优于H2O2工艺.  相似文献   
856.
采用水热合成法可控合成了磁性Fe 3O 4@SiO 2和Fe 3O 4@SiO 2@Cu^2+球状核壳介孔材料,研究了模板剂的种类及去除方式对形貌的影响,并将材料用作固相萃取剂选择性吸附水中微囊藻毒素,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来研究其对MC-LR的吸附性能。实验表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模板剂更有利于壳层的形成,3次乙醇振荡萃取的方式对于两种材料均可达到很好的模板剂去除效果,对MC-LR的吸附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而马弗炉煅烧方式则适用于Fe 3O 4@SiO 2@Cu^2+介孔材料的制备。太湖水样中MC-LR的去除实验表明,两种材料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际水样处理。  相似文献   
857.
广玉兰叶片浸提液中抑铜绿微囊藻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昆明  缪莉  李楠  周晓见  靳翠丽  封克 《环境化学》2011,30(7):1253-1258
针对水华的主要物种——铜绿微囊藻,测定近30种常用绿化植物的浸取液对其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对其中表现最优的广玉兰样品进行了抑制效果的进一步测定.结果显示,广玉兰叶片浸取物在浓度8.gL-1的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最高可达97.4%.在活性测试的基础上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GC-MS等方法,结合抑藻实验对广...  相似文献   
858.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 ,藻类爆发的频率和强度日趋严重 ,已成为一种生态灾害。文章就水体中藻类爆发的成因和危害作了简要的概括 ,并对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3种方法。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859.
在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体系中,研究了菌体细胞表面特性和活性的变化,考察了MC-LR对菌体的影响,对MC-LR的微生物毒性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表明,MC-LR可以使菌体细胞质膜通透性增加,并影响菌体离子代谢及可溶性蛋白等物质的分泌.当MC-LR质量浓度由0增大到2.0 mg·L-1时,能促进菌体分泌和释放可溶性糖及Na+、Cl-等离子.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发现,MC-LR加速了菌体细胞的死亡,且死亡率随着MC-LR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2.5 mg·L-1MC-LR作用5 d,比未添加MC-LR的对照体系增加了近30%.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在MC-LR作用下,菌体细胞的微观形貌发生了改变,细胞褶皱加深,在2.5 mg·L-1MC-LR存在下培养5 d后,大部分细胞破裂,细胞内含物流出,细胞结构损坏严重.  相似文献   
860.
李杰  丁涛  郑凌凌  李林  宋立荣 《环境科学》2010,31(3):667-672
通过比较滇池漂浮细胞与沉降细胞生理活性差异,比较表层水样与底层水样沉降比率、活细胞的比例,揭示沉降细胞的生理特征,进而调查沉降比率与叶绿素a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藻细胞沉降与微囊藻水华发展趋势的关系.野外水样在室内放置2 h后,漂浮细胞与沉降细胞在水柱中基本稳定.沉降细胞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细胞膜完整性与漂浮细胞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沉降细胞电子传递速率,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依赖型氧还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漂浮细胞(p0.01).比较表层样品与底层样品,底层样品沉降比率显著高于表层样品(p0.01),噻唑蓝(MTT)阴性细胞比率也显著高于表层样品(p0.01).这些结果表明,沉降细胞受到损伤,代谢活性下降.在2007年10月~2008年5月研究期间内,表层水样沉降比率在冬季最高达40%,沉降比率的动态变化与水体叶绿素a浓度变化呈负相关(p0.05).藻细胞的沉降是微囊藻水华衰退的重要原因,沉降比率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水体微囊藻水华发生发展,沉降细胞生理特性研究为将沉降比率引入微囊藻水华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