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8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198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从绿色核心动力、环境基底、创新产业、发展绩效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运用CRITIC赋权、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从均衡态、均衡度、均衡熵角度探讨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均衡状况,并分析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高质量绿色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但未出现空间极化现象;总体格局呈西北—东南向,重心位于南北居中、东西偏东的位置。(2)高质量绿色发展总体水平较为均衡,但其中创新维度均衡度较低;城市内部均衡度存在明显的省域分化,沪苏浙城市明显优于安徽省内城市。均衡熵表明多数城市系统协调度有优势,具备一定发展潜力。(3)创新水平、环境质量、土地集约、现代产业等是高质量绿色发展普遍存在的障碍因素。坚持创新驱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国土空间治理是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452.
城镇化的推进加剧资源消耗,水—能源—粮食(Water-Energy-Food)作为核心资源,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构建WEF系统压力指数,揭示1990—2018年间长三角城市群WEF系统压力的演变特征,探讨城镇化推进对WEF系统压力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2010年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WEF系统压力明显加大,其中粮食压力猛增、水资源压力稳定、能源压力有所下降,但能源供应仍存缺口。各省市WEF系统压力及其变化特征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相关。城市空间扩展、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显著影响长三角城市群WEF系统压力。因此,WEF系统管理应立足不同要素演变特征,同时加强不同部门及区域的协同管理,共同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53.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新形势下,实现西部资源型和农牧结合区域的碳减排,是中国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最新的欧洲航天局全球陆地覆盖数据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采用信息熵模型和Tapio模型,揭示了2001—2017年呼包鄂榆城市群37个县级行政区的CO2排放时空格局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变化,并识别二者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呼包鄂榆城市群CO2排放年增加量与年增加率具有一致性.鄂尔多斯市是CO2排放年增加量和年增加率最高的地区,榆林市是CO2排放年增加量和年增加率最低的地区.(2)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层级差异.各地级行政区土地利用混合度具有"梯度效应",即包头市土地利用混合度变幅较大,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榆林市变幅较平缓.各县级行政区土地利用混合度具有"增长粘性",即土地利用混合度较高的区域仍居高位.此外,土地利用混合度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时空分布特征.(3)土地利用混合度和CO2排放的脱钩状态具有时空异质性,"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期间脱钩状态以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为主,均为...  相似文献   
454.
455.
快速城市化加剧了城市热环境系统复杂性,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健康.综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等理论与技术,应用MODIS地表温度遥感数据,定量识别京津冀城市群热岛斑块时空分布特征,划分城市热岛斑块景观类型并分析其时空转移路径.在此基础上,揭示城市群热环境空间网络和关键廊道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20年城市热岛斑块面积为16 610 km2,占研究区面积比例为7.68%. 2005~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热岛面积和斑块数量显著增加.城市热岛斑块类型由2005年孤岛型为主导转变为2020年以核心型为主导.其中,2020年核心型城市热岛斑块主要来源于2005年的非城市热岛斑块、核心型和边缘型城市热岛斑块. 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源地数量和廊道长度、密度及电流密度均高于2005年.通过城市热环境廊道等级分析发现,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敏感型廊道为主要类型. 2005~2020年敏感型廊道增加数量最多.同时,城市热环境廊道系数增加,表征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廊道趋向稳定型发展.最终提出城市热环境空间网络模式并讨论城市热环境主动适应和...  相似文献   
456.
利用第3代空气质量模式CMAQ对成渝经济区(四川)2012年1、4、7、10四个月的PM2.5浓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现状监测数据及遥感反演的AOD分布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式对PM2.5模拟性能良好。根据CMAQ模拟结果,模拟的4个月中10月份PM2.5浓度最高,其次为4月份,1月最低;PM2.5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形成2个高值区,分别是成都、德阳和眉山区域,另一个是川南城市群的宜宾、自贡、内江等地市。利用CMAQ模式对成都及其周边地市之间PM2.5的相互影响分析表明,成都、绵阳、德阳3个地市城区PM2.5浓度受本地源影响较大,周边城市中德阳对成都影响最大,成都则对眉山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57.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既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能够向西部传递发展势能,缩小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参照了世界银行从密度、距离与分割3个维度对区域一体化的界定,构建了区域一体化评价体系;采用2000~2010年数据,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内部区域一体化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显示:(1)长株潭城市圈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低,但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都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三大城市群在市场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及社会一体化变化水平差异明显但总体差距逐渐缩小;(3)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推动下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程最快,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后发优势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58.
当今世界,走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不仅深刻影响各国经济发展战略走向和抵御未来风险的潜在能力,而且通过各种国际绿色标准、资质、标志,日益延伸到国际贸易、国际合作,直至国际政治等诸多领域。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城市群和全社会层面是否都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459.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空间载体,运用熵值法、重心模型和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重心变动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城市韧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②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心经历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且二者重心的空间叠置性显著上升,迁移方向基本趋于一致,空间耦合趋势明显。③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呈“成都、重庆双核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科技创新滞后现象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460.
基于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协同创新现状,利用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2010—2019年时空面板数据,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构建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多样化、竞争集聚3类集聚形式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①成都、重庆、德阳、绵阳是成渝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也是城市群的创新高地;成都、重庆以高技术全产业链多样化集聚模式为主,其他各市以专业化集聚模式为主。②成渝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不但有利于本城市创新,而且能够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推动城市群协同创新。③高技术产业竞争集聚有利于本城市创新,但会对城市群整体协同创新产生负向抑制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