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05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12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突变理论的近海船舶航行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船舶航行安全评价在海事预防与管理中的重要性,从"人-机-环境-管理"指标体系出发,结合近海航行船舶的特点及影响安全的因素,建立一个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4级安全评价体系;结合突变级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对近海船舶航行安全进行评价和预测;最后以秦皇岛海域的5艘航行船舶为例进行实例演示。结果表明:用突变级数法对近海船舶航行进行安全评价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应用突变级数法对近海船舶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评价和预测,有助于海上运输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42.
城域突发事故灾害发生机理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域突发事故灾害发生机理涉及事故灾害致因、演化过程、发展规律3个主要方面;从典型事故致因理论入手,探索城域突发事故灾害致因有本质原因、基础原因和直接原因;事故致因要素之间的综合作用是城域突发事故灾害发生机理研究的关键,可考虑建立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运用突变理论,对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城域突发事故灾害演化是一个流变-突变过程,并满足尖点突变模型,引发因素和控制因素两个参数决定事故状态的变化;总结城域突发事故灾害的发展规律,指出城域突发事故灾害沿链条传递,并呈现一定周期性,研究成果可为事故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3.
云南近百年来温度雨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气候倾向率、Morlet小波方法,对云南10个站1901-2007年的年降水和平均温度资料分析表明:100年来云南平均增温速率为0.031℃/10a。近50年来全省平均增温速率为0.242℃/10a,略高于全国的增温,增温最大的是滇中的昆明、滇南的普洱,分别为0.442℃/10a和0.409℃/10a,并且西部明显高于东部。100年来云南年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速率为7.288mm/10a,近50年来,年降水量减少平均速率为6.66mm/10a。但云南降水的区域分异非常明显,云南的东部、中部降水减少;而滇西北和滇东南地区降水增加。云南气温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是32年,发生了3次突变。年降水呈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振荡,具有16~32年、4~8年周期。  相似文献   
44.
突变理论在蓄滞洪区洪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洪灾威胁严重的蓄滞洪区为研究背景,从系统论角度构建了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海河流域重点蓄滞洪区之一——大黄堡洼为研究区,将突变理论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洪灾风险综合评价中,二者评价结果大体相同,并与相关数据显示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验证了突变理论方法用于洪灾风险评价的可靠性。突变评价法根据目标在归一公式本身中的内在矛盾地位和机制确定指标重要程度,而无需计算权重,减少了主观人为性,且计算简单,便于应用,为洪灾风险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5.
基于Mann-Kendall法的湖泊稳态转换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变化趋势与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突变点分析法对1981~2008年间太湖湖泊稳态转换关键因子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进行突变识别,结果表明,(1)TN、TP和Chla分别在0.05、0.10和0.05水平上呈显著增加趋势;(2)TN浓度在1990~1991年间和1994~1995年间发生了两次突变;TP浓度突变点发生在1987~1988年;Chla浓度历史变化存在三个阶段,1981~1989年为第一阶段,尚未产生突变阶段,第二阶段为1990~1996年,突变过渡阶段,第三阶段为1997~2008年,属于突变后的状态;(3)综合TN、TP和Chla浓度历史变化存在不同阶段,结合各因子的历史变化序列,太湖湖泊稳态转换突变点为1988年和1997年,并把太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1987年, TP浓度为0.025mg/L,属于草藻共存,接近于清水稳态阶段;第二阶段为1988~1996年, TP浓度为0.086mg/L,属于藻草共存阶段;第三阶段为1997到2008年, TP浓度为0.103mg/L,属于藻型浊水稳态.研究结果表明Mann-Kendall法在湖泊稳态转换突变分析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地各种旅游突发事件频发,旅游安全的不确定性愈发凸显,旅游安全评价是目的地旅游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当务之急。依据目的地旅游安全系统的概念及结构,目的地旅游安全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核心子系统、辅助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并以此构建了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用突变理论模型评价方法,对2005~2011年上海市旅游安全度进行测定和判断。结果显示:上海市旅游安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波动,基本都处于安全区,存在潜在风险。科学合理的旅游安全评价为目的地旅游风险预警、风险防范及规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广西稻飞虱发生等级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8-2010年广西60个农业病虫测报站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趋势系数计算、线性倾向计算、M-K检测等方法,对广西稻飞虱发生等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上半年稻飞虱平均发生等级高于下半年,广西东部高于西部。从逐年变化特征来看,上半年和下半年平均发生等级都呈上升趋势,而下半年的上升趋势更显著。在区域变化特征上,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可以分为3个主要空间区域,各分区平均发生等级的变化可能与广西各地气候变化的差异也有关。通过对各空间区域代表站的资料进行分析,上半年桂西北区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在1994年发生了明显增高的突变,而桂西南区和桂东区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下半年桂西北区和桂东北区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分别在2006年和1998年发生了明显增高的突变,而桂南区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48.
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但是长期滥用会促进细菌的突变作用。本文以大肠杆菌(E.coli)为受试生物,测定了10种磺胺类抗生素(SAs)单一暴露时对E.coli的突变效应,采用物化参数Ebinding(抗生素与其靶蛋白的相互作用能力)与突变效应参数lgRC0-2(最高可观测突变促进效应浓度)或lgRCmax(突变促进率最大值对应的浓度),建立了突变效应的QSAR模型,并采用雷达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lgRC0-2与Ebinding模型和lgRCmax与Ebinding、DMG(偶极矩)模型的拟合系数R2分别是0.888、0.873,即lgRC0-2或lgRCmax与Ebinding相关性均较好,可能由于磺胺类化合物(SAs)会作用于叶酸合成通路,影响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从而对E.coli的突变具有促进效应,且雷达图验证表明,上述2个模型均具有良好的内部预测能力。本研究有望为抗生素使用带来的生态风险评价以及药物设计提供相关指导。  相似文献   
49.
针对企业开展应急能力评价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1种将突变级数方法和动态能力理论相结合的企业应急能力评价方法。基于突变级数方法,构建企业应急能力的突变评价模型;采用动态能力理论,从感知、整合、重构和学习4个方面建立企业应急动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具体评价步骤;改进评价方法并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评价企业应急动态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层次分析法在安全评价中权重确定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将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突变级数评价模型。模型考虑离心泵机组的结构、故障模式及人员管理等因素建立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模糊数学确定底层指标的隶属函数矩阵;利用突变级数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将底层指标隶属函数矩阵逐级量化递归得到总突变隶属矩阵。研究结果表明:此离心泵机组的最大总突变隶属函数值达到了0.961 9,即为“良好”。但同时也发现第一级与第二级相差不大,说明只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就可提高此离心泵的安全性。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