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5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2009篇
安全科学   370篇
废物处理   480篇
环保管理   567篇
综合类   5507篇
基础理论   773篇
污染及防治   1058篇
评价与监测   603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273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386篇
  2020年   319篇
  2019年   306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463篇
  2013年   397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312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375篇
  2002年   358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320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214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7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5 毫秒
941.
对环太湖丘陵地区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的输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TN浓度随径流量而变化,浓度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于径流量峰值;径流发生前期,NH3 N和NO-3 N浓度水平相当,后期NO-3 N浓度缓慢抬升,而NH3 N含量缓慢下降;NO-2 N浓度相对较低,随时间快速下降;对于TN和NO-3 N而言,溶解态含量高于悬浮态,而溶解态和悬浮态NH3 N的浓度相当;无机氮平均浓度高于有机氮,有机氮尤其是悬浮态有机氮浓度表现出随径流量而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2.
本文利用长沙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在线观测资料,结合罐采样-三级冷阱预浓缩-气相色谱法分析非甲烷烃类化合物和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醛酮类化合物,基于观测的光化学模型分析了长沙市区2017年5月和9月部分时段臭氧生成对前体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长沙市区臭氧浓度日变化均呈现典型的单峰特征,峰值浓度出现在15时左右,凌晨高浓度一氧化氮呈现对臭氧明显的滴定效应;5月非甲烷烃浓度和醛酮总浓度较9月高,非甲烷烃主要组成为烷烃和芳香烃类,其次为植物源烃类,而甲醛、乙醛和丙酮为醛酮类化合物主要组分.白天随着光化学过程的发展,非甲烷烃被逐渐消耗,其活性浓度随之降低.模型分析发现:5月份氮氧化物和植物源烃类对长沙市区臭氧生成贡献最大,削减氮氧化物对臭氧控制最为有效;而9月臭氧生成对烯烃和芳香烃最为敏感,削减人为源烯烃和芳香烃对臭氧控制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943.
燃用甲醇燃料的发动机尾气排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主要报导了在二冲程、四冲程汽油机及柴油机上燃用甲醇-汽油混合燃料、M_(100)甲醇燃料的发动机尾气排放方面所做的研究,并与燃用汽油、柴油的尾气排放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无论是甲醇-汽油混合燃料,还是M_(100)甲醇燃料尾气排放,都较汽油、柴油尾气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应用甲醇燃料对改善环境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44.
冲天炉烟气除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英 《化工环保》1998,18(5):292-293
采用湿法除尘,在烟气管道内设置喷嘴,使烟气充分加湿和降温后再进入立式文丘里,旋流析除尘器,消除了CO爆炸危险,在冲天炉上部烟囟顶端设安全2盖板,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烟气经湿式除尘后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45.
柳州电厂烟气脱硫工艺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烟气脱硫工艺,通过比选提出了适合于柳州电厂烟气脱硫的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946.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废液经济成本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要介绍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及研究现状,对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废液的经济成本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947.
电絮凝-过滤法去除源水中微量有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絮凝-过滤法进行了源水中有机物去除的实验研究,探讨了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源水中TOC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极间距1.0cm,电流密度47.2 A/m2,初始TOC浓度为12.4mg/L时,反应12min后,出水浓度为3.60mg/L,TOC去除率可达71%。表明电絮凝法可有效去除源水中微量有机物。其去除机理包括电絮凝、电化学氧化和还原以及电气浮等。  相似文献   
948.
大庆水质自动监测TOC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有机碳(TOC)相对于高锰酸盐指数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程度,用TOC监测代替高锰酸盐指数(CODMn)监测有利于实现监测仪器化,自动化.通过对地表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与TOC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和理论值范围方程,为地表水体的TOC监测代替高锰酸盐指数(CODMn)监测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49.
生物膜填料塔净化CS2废气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生物法净化CS2及其他含硫废气的原理及国内外近年来的应用研究。采用生物膜填料塔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在进气CS2浓度为100-500mg/m^3、气体流量为0.2m^3/h、循环液流量为20L/h的操作条件下,挂膜完成后CS2去除率达到70%以上;随着pH逐渐下降,CS2去除率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950.
Phytoremediation and its models for organic contaminated soil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Soil pollution has been attracting considerable public attentions over the last decades.Sorts of traditional physiochemical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remove th organic pollutants from soils.However,the enormous costs and low efficienci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limit their availabilities.Phytoremediation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that uses plants to cleanup pollutants in soils.As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results have been shown,phytoremediation is a most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remediation technique for organic contaminated soils.In this paper phytoremediation and its models for organic contaminated soils are viewed.The mechanisms of phytoremediation mainly include the direct plant uptake of organic pollutants,degradation by plant-derived degradative enzymes,and stimulated biodegradation in plat rhizosphere.Phytoremediation efficiency is close related to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organic pollutan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and plant types.It is no doubt that soil amendments such as surfactants improve the solubilities and availabilities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soils.However,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bout effects of soil amendments on phytoremediation efficiencies.Phytoremediation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mulate and predict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organic pollutants,and progress of models is illustrated.In many ways phytoremediation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phytoremediatio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